第09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浮戏山桃花盛放
中牟首次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温润手擀面 缕缕系乡情
巩义大棚早春菜下月上市
拜祖大典主会场
背景板开始搭建
爱心女孩的心愿
中牟县实行干部问责制
新密困难职工接受技能培训
荥阳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检查
巩义出台涉企
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温润手擀面 缕缕系乡情

本报记者 张 立 文/图

一碗手擀面,是中原人挥之不去的乡愁。创业者司泽民借助他的农家小院,让更多的人以吃面的方式,记住乡音。

司师傅的小院坐落在新密市城区西部的雪花山,半山坡两棵盛开的杏树,是院里春季最美的风景,白墙上巨幅书法《沁园春·雪》,配上门前牌匾“听雪居”,透出主人的诗书风雅。

每天上午,是司师傅擀面的时间。“面条口感是否筋道,和面是第一步。”司师傅说,面和水的比例一定要恰到好处,揉面的人肩膀一定要有力,随后是擀面杖。在司师傅手上,擀面杖轻盈滚动,就像他手臂的延长。在撒满面粉的案板上来回滚动,圆滚滚的面团逐渐平坦,直到变成3毫米厚的圆片,叠起来,切成宽窄均匀的细丝。此时,水面融合、互有你我、柔和服帖、温润晶莹的面条成型,不仅成就了中华儿女千百年来不舍的美食,也应和了华夏文明阴阳中和的传承。

作为典型的中原人,司师傅十几岁开始擀面条。他说:“三十多年来,每天不吃上一碗手擀面,总会觉得少点啥。”司师傅每天吃面,顾客散去,他总是端起一大海碗面,或站或坐,呼噜噜扒进肚里。司师傅说:“吃面的碗一定要大,不是因为食量大,而是方便调味的菜品与面条充分搅拌,让拌菜的滋味均匀融入每一根面条。”司师傅手擀面的拌菜包括蒜汁、韭菜、黄瓜丝、荆芥、粉条、豆腐丝、莙荙菜等十几种。他独创的豆豉海参拌菜,慕名品尝者络绎不绝。面条下肚后,面汤成为吃面者又一享受,“原汤化原食”是祖辈名言。清水在煮面以后,融入少许面粉,甘甜可口,辅助消化。

新密是中华古文化的发祥地,这里自古以小麦为主要口粮。吃面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新密市牛店镇打虎亭汉墓的壁画中,就有关于面条制作的展示。到了唐代,靠近东都洛阳的新密超化寺香火鼎盛,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文人骚客前来拜佛学佛,寺院厨房以面条作为素斋招待客人,面条也成为这里居民的主要食品。

为了开掘手擀面的文化价值,司师傅努力提升自己农家院的文化品位,书画、图书、瓷器、茶具成为小院随处可见的装点。铭记乡愁,保持传统,品味美食,怀古颂今,是司家小院创业的文化内涵。

司师傅擀面条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