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3版:寻根河之南 上一版3  4下一版
炎黄子孙 根植于血脉的文化认同
肇造中华文明 泽被子孙万代本报记者 左丽慧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炎黄子孙 根植于血脉的文化认同

本报记者 杨丽萍

在东方彩云下,高峻巍峨的珠穆朗玛峰直耸天际,逶迤磅礴的长江黄河滔滔不息,一群传承着祖先不息圣火的中华儿女,祖祖辈辈耕耘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神州大地上,他们骄傲而又自豪的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在他们的血脉中,深埋着人文初祖炎黄二帝的精神之种……

作为人文初祖的炎黄二帝,至今仍被后世子孙顶礼膜拜,人们认同“炎黄子孙”这一称谓,其实也是坚守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家国观念的具体表现。

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历史研究所所长程有为研究员讲述,4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杰出首领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造耒耜、教民农作,尝百草而治百病……带领“茹毛饮血”的人们抚琴易物,使得这一带的黄土地成为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

与此同时,在东方文明的摇篮——中原地区,中华民族另外一位远古英雄黄帝植谷造车、捕鱼制镜、遍尝百草……他率领部落族人穿衣书文,从渔猎文明迈入了农业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后来,炎、黄二帝联合起来,在涿鹿大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在孤泉大战中,黄帝又打败了炎帝。几经大裂变和大融合,同样根植于黄河流域的炎、黄两族逐渐融合,也同化了其他一些民族部落,最后形成了华夏族。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和融合,位于山东的东夷族、南方的苗蛮族等逐渐和华夏族融合,并在整个历史前进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汉族,后又与其他民族一起,最终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程有为说:“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社会,一个个的小家庭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自称炎黄子孙的做法,其实是源自人们内心深处对团结、和平的渴求,代表了一种虔诚的家国情怀。”

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农耕文明在古代中国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无论是春秋战国以前,还是后世的各个朝代,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古代中国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人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更多的是对炎黄文化的一种文化认同。

在程有为看来,“子孙”二字,只是一种泛血缘意义和文化象征意义上的称谓,并非说今天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在血缘基因上与炎黄二帝相关。

“远古时代,炎黄部族最强大,炎黄部族与东夷部族、南蛮部族等融合发展为华夏族,华夏族与其他部族进一步融合发展为汉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边境少数民族和五胡十六国等与汉族交互、融合,同时又有所区别,逐渐形成了我国目前的多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在这个过程中,炎黄——华夏——汉族一直是文明创造的主体,我们说炎黄二帝是人文初祖,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其实是承认自己是炎黄的文化子孙。”程有为说道。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