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何以中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何 以 中 国
ghy645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何 以 中 国
(上)
7000年前郑州大河村人们已经开始观测天象,逐步形成了自己“天圆地方、我在中央”的宇宙观。这是他们在陶器上绘画的天象纹饰 。
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同意将“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项目登记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篆文中有关“中”的写法
全国七大文明区域图
登封中岳庙内的《五岳真形图碑》
郑州人确立“天地之中”和测天量地制定二十四节气的地方——登封告成观星台

阎铁成

(上接一版)白天,青壮年们到周边地区狩猎采集野果,晚上回到家里与老人孩童分享。逐步,家里有了剩余的果实和常用的器皿,有了驯服后的畜牧养殖,有了房屋周边种植的粮食和蔬菜,这里成为人们守望的家园。相对固定的生活居所,以固定的生活居所为核心的生产、生活半径的扩展,使 “时空”成为人类需要认识和确立的概念,因此,几乎所有有人类生活的地区都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探索。

郑州地区至少在10万年前已经开始人类居住的历史,距今1万年前便星罗棋布分布着人们生活的村落。为了生产和生活,郑州人很早就开始了对时空的观察。早在7000年前,郑州人便发现,天有白昼、气有寒暑、日有移动的太阳、夜有盈亏的月亮,生活在黄河岸边大河村的人们将自己对太阳、月亮、彗星等天象的观察,彩绘在了自己使用的陶器上,书写了中国天文学的最早篇章。为了外出狩猎采集能够记住回家的路,生活在嵩山脚下阳城的人们在自己的住处树起竿子,拴上能够迎风飘动的带子,张扬地昭示家的所在。在这根标志自己居住所在的竿子前,人们又发现,太阳照射下竿子的影子会随着太阳的升起和降落发生变化,会随着天气的冷暖发生移动。世界竟是如此奇妙。经过对时空现象一系列的长期观察,一个古老的宇宙观开始在郑州地区人们的心中形成,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而自己的所在则是天的中心和地的中心,于是便将自己所在的地区称为“天地之中”,并且,以屹立在这里的标志竿影子正午时分太阳照射下竿子影子最短的那一天作为标志,周而复始地观察天象变化,于是,春夏秋冬有了概念,时令节气有了划分,具有郑州地区浓厚天象色彩的历法有了雏形,这个历法对人们生活、生产的指导有序而合理,因此,对周边区域产生巨大影响。

许多年过去了,当年郑州人在自己认为的“天地之中”处——古代阳城(今日登封告成)立竿观测天象的遗迹还在,以这里为核心形成的寻找“天地之中”的历法概念尚存,以郑州“天地之中”区域为基准制定的包括二十四节气为重要内容的中国农历仍在准确指导着广阔地区的农业生产,永恒标志和诉说郑州人古老宇宙观的形成和影响。追寻这一古老文明之光,西周的周公旦来郑州了,他以古传的寻找“天地之中”的历法概念,即夏至这一天正午时分,太阳照射下立竿的影子一尺五寸长的地方即“天地之中”为标准,在古传的“天地之中”的地方——阳城建立八尺表,经过精心的观察测量,果然发现在夏至这天这里的正午时分,太阳照射下八尺表投下的影子恰好一尺五寸长,由此验证确立阳城就是古传的“天地之中”。唐代僧一行、南宫说来郑州了,他们在阳城复制了周公当年建立的八尺表,以这里为中心进行了艰辛的天象观察,验证一年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制定出了影响深远的《大衍历》。郭守敬来郑州了,他继承了周公建圭立表的成就和经验,仍然在阳城建立观星台并以这里为中心在全国进行天文观测,制定出《授时历》,将中国的天文学成就推向世界高峰,也再一次验证了郑州人当年“立竿见影”观测天象划分的一年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古老历法的准确和合理。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天地之中”的郑州地区,人们建起了许多体现“天地之中”古老宇宙观的天文建筑、教育建筑、宗教建筑等,这些建筑跨度长达2000年,以不同方式展示了“天地之中”的概念,反映了古代帝王在这里的强烈威信及其对该地区的支持,成为中国关于“天地之中”强烈而持续的传统和文化的代表,成为今日人们了解中华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载体。

郑州人的“天地之中”古老宇宙观是在当时人们认识自然能力的条件下形成的,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直到公元十六世纪西方传教士将世界球体的理念带入明代的中国,才改变了人们对天体和大地的看法。“天地之中”古老宇宙观尽管有其局限性,但是,这是中国古代十分可贵的对人类生存最基本环境——天与地的真相和规律的科学探索过程及结论,这些行为和结论受到了统治者自树正统的政治需要和全社会的跟进与推崇,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结果十分深广,影响至今。特别是,这一早期的科学探索传统和实践,在对自然界朴素的认知基础上,根据古代数学成就和大量、艰苦、复杂的观察、记录和测算,获取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精确的天文、历法的数据和伟大成就,并留有真实、完整的证据。而相关的政治推崇和人民跟进,又汇聚了大量的历史遗存,形成了悠久、丰富的中华文化传统。

鉴于以上这些特别的价值和意义,2010年8月1日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根据中国政府的申报,经会员国表决一致通过,确定将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8处11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自此,源自郑州的“天地之中”古老宇宙观得到全世界的确认,郑州所在的地区为什么叫作“中”、为什么称为“中州”、为什么定名“中原”理清了源头。

“中立天下”——夏商王朝的最早奠基

中华文明大约从距今一万五千年开始播种萌发,历经万年,其发展跌宕起伏,其演义多姿多彩,其传播似星火燎原,其辉煌若喷薄朝阳,在距今5000年前后终于开花结果,中国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氏族社会发展到了顶峰,原始的刻文、初级的国家形态、金属冶铸等元素的出现,表明文明已经悄然到来,社会正在迈向国家的门槛。继郑州西山古城、湖南城头山古城之后,各地涌现出一批城池,中国开始进入城邦国家时代,在血与火的较量中,一些城邦迅速强大,一些部落瞬间衰亡,演绎了一幕幕群雄并起、英豪悲歌的大戏。东北红山文明的庞大神庙、雄伟祭坛将氏族社会的庙堂大典推向顶峰。江浙良渚文明的恢宏城池、精美玉雕谱就了邦国时代无与伦比的精彩绝唱。还有山东龙山文明的黑陶、湖北石家河文明的刻文、甘肃马家窑文明的彩陶等等,争奇斗艳,叹为观止。然而,这些在不同土壤和环境中萌生、成长的文明元素的能量积累,却导致了不平衡的发生,短短的瞬间,这些环绕在中原地区周围,文明发展甚至超越中原的辉煌邦国,如过眼浮云转瞬消失,甚至不知所终。与此相反,被称作华夏的以郑州嵩山为核心的中原地区在蓄势之后,步履铿锵地扎实快行,迅速崛起。她凭借通衢八方的优越区位,融天下各方文化、思想于一炉,将自己的文明推向高峰,将自己的辉煌播向四方。考古发现表明,公元前2500年以后,孕育了近万年的多方文明元素在中原汇聚、碰撞后开始蝶变,选择这里进行大踏步突破。中原地区的文明在融汇各地文明后也涅槃再生,开始强烈辐射外邦。终于,生活在郑州的夏部落凭借包罗万象的开放胸襟在众多邦国中脱颖而出,成为“邦国共主”。约在公元前4100年,夏王朝在郑州登封阳城(今王城岗夏代城址)开国建都屹立而起,以夏王朝在郑州建都统治中原并控御周边地区为标志,邦国时代退场了,王国时代开始了,邦国时代各区域的“多元文明”随之被王国时代夏王朝的“一体文明”所主导,“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最终在郑州完成奠基,开启中国历史发展新纪元。

夏王朝是创立中国国家制度的开国王朝。当她的建立者大禹走上部落酋长大位的时候,还是禅让制的天下,大禹以公而忘私、卓有成就的治水业绩受到大家拥戴被公推继承舜位。当大禹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启却凭借父亲的威望,当仁不让地继承了父位。这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转身,自此,以禅让制为主导的“公天下”消失了,以世袭传子制为主导的“家天下”开始了。夏王朝创立的这一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伟大变革和开端,它顺应了历史潮流,影响中国4000年,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类社会的发展。

夏王朝是成就中国核心腹地一统局面的奠基王朝。夏王朝建立前,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许多部落在聚落的基础上筑起了城池,他们以此为依托,各自为政,相互独立,形成了一个个壁垒森严的城邦国家。在不断的碰撞融合中,夏部落以自己的雄厚实力和仁爱德政成为号令天下的“邦国共主”,自此,在中国大地上,南到江淮,北到太行,西到华岳,东到齐鲁,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在广阔区域内“一呼百应”的新局面,“禹划九州”“禹铸九鼎”“涂山之会”“钧台之享”“九夷之师”等这些传承了4000年的历史故事便是夏王朝一统天下的写照。这是对现代中国有着奠基意义的重大历史事变,中国核心腹地的一统局面自此形成。

夏王朝是垂范中国社会发展的创世王朝。作为中国的开国之朝,400余年的创新探索,建立了中国的早期国家形态、初步的社会结构、基本的军事制度、能言的文明之规。在推翻了禅让制的“公天下”后,夏王朝建立了一套适合“家天下”统治的国家机器。史载,“夏后氏百官”,夏王是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也是最高军事指挥官,此外,还掌握着神权,是巫师之长。国王之下有“六卿”“车正”“庖正”“牧正”等官职。夏代已建立国家军队,亦兵亦农,以“旅”相称,与地方侯伯部队相携手,在国王统一指挥下作战。夏代已制定了刑法,设立了监狱,社会也划定了贵贱有等的不同阶层,实施了遵从有道的礼仪之制。夏代已创立了文字,开设了专门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习武艺,习技艺,习道德。夏代的天文学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夏令》《夏时》影响深远。这些创新,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此后4000年中国国家时代的基本架构源自夏王朝,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规范肇始于夏王朝,以中原文明为内涵的夏王朝“一体文明”成为一统天下的主导文明。

公元前16世纪,商汤起兵推翻夏桀统治,在今日郑州市区建立亳都开启商王朝统治,把中国青铜文明推向高峰。商王朝全面继承了夏王朝的社会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辉煌。夏王朝是在治理洪水过程中通过和平合作建立的国家,基本保留了各地的政权和势力,属国依然具有强烈的独立特征,中央王朝与其属国之间没有形成互相统属的立体结构,国家机构相对简单。商王朝是在战争和征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征服和被征服者被纳入同一个国家,形成了立体的权力结构,国家机器更加成熟。同时,商王朝用在战争中取得的大量土地和人口资源在被征服的边远地带进行分封,创立了开拓和巩固疆域的新形式,奠定了商代国家政治制度和统治方式的基础,实现了在广大区域内的有效统治。商王朝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统治区域进一步扩大,南部跨过了长江,抵达湘赣一带,北部越过燕山,统领辽河,西部扩展至甘青,东部影响至海岱,商王朝将夏王朝一统天下的中国核心腹地区域发展到了新阶段,其分封立国的统治方法对后世封邦建国的国体架构,对于拓展巩固中国疆域和实施有效统治,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商王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王朝,是中华文明和国家形成时期极其重要的阶段。商代总体上形成了由商王、行政主官、决策执行机构和各级地方官员构成的立体权力体系。各级管理机构更加完善,政令更加畅通。刑法在夏王朝原有基础上,更加细化和明确,后世称商代“刑有三百”“刑名从商”。商王朝是以武力起家的,所以军队建设十分强盛,兵种繁多,队伍浩大,屡屡以“师”征伐,卜辞中动千动万兵力常见。商王朝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发明创造发轫于此,瓷器在商代诞生,货币在商代出现,文字在商代成熟,典册自商代书写,历法产生了闰月,数学采取了十进位运算,青铜铸造在商代达到登峰造极等等。商王朝所主导的在中原文明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文明更加强大地辐射影响四方。

公元前11世纪,走向衰亡的商王朝被新兴的一个边陲方伯之国推翻,中国历史进入中国第三个王朝——周。周王朝不仅全盘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王朝的王国文明,甚至连夏、商王朝建国立都之地也崇敬有加。周成王曾派周公旦从周王朝的都城所在地陕西来到夏、商开国立都的嵩山地区,寻找夏、商赖以统治的精神法宝“天地之中”,周公旦依照古传的测量方法,在郑州嵩山脚下禹都阳城东门外经过精心测量,验证此处正是古人所说“天地之中”, 于是,周王朝在距阳城西去70多公里的洛水之畔建立了她的另一座都城——成周城,即今日洛阳城,以此昭告,周王朝也同夏王朝、商王朝一样居“天地之中”奉天行事统治天下。由此,周王朝创造了“郁郁乎文哉”的王国最后文明。

以夏、商、周为代表的王国文明作为跨越广袤地域的文化核心,使上古时代中国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达到了新的高度,为中华文明的开创,为今日中国核心腹地的奠定,为随后中华大一统国家政权的长久不衰铺就了基石,这是此前中国上古时代任何一个文明都不曾做到的,夏、商、周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之始祖三代,今日中国直接由此承袭发展而来。由于夏、商、周王朝是在以郑州为核心的“天地之中”地区立都建国并对周边广阔地区进行统治的,所以,这里成为中国核心腹地一统天下的中心,在“天地之中”中原文明基础上广纳各地文明而形成的中华文明自此强盛的“中立天下”。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