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28版:寻根河之南 上一版3
做强现代农业助力田园临空经济强市建设
新郑农村
花1
yun
yun
yun
yun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撬开农业“振兴”门 拓宽农民“掘金”路
做强现代农业助力田园临空经济强市建设
种植合作社的绿色产品
现代化农业灌溉
小麦拔节期集中观摩活动
设施农业助力蔬菜种植
高效机收保丰产

历史文化悠久而灿烂的黄帝故里新郑,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出生地、创业地。

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先民们辛苦劳作,破土开田、播种育苗,为中华文明一代一代传承铺下了深厚根基。在这片土地上还发现了8000年前的碳化枣核,让“红枣之乡”——新郑誉满天下。

沧海桑田,几千年匆匆而走。如今,这片肥沃的土山上依旧繁荣而兴旺,但农耕不再手足疲劳,农业不再传统单一,丰收不再局限于五谷杂粮,硕果常常跨出省外、走出国门……这一切都得益于新郑现代农业飞速发展,将传统农耕脱胎换骨为紧跟世界潮流的机械化种收。

说新郑农业变化大,最近五年可谓是居功至伟。据了解,在 “十二五”期间,当地始终坚持以“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河南省、郑州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统揽,来提升示范区建设水平,并紧紧围绕构建都市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土地确权改革、农业开发扶贫、农机管理等中心工作全面发力,取得累累硕果。

调结构转方式,加快构建都市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十二五”期间,新郑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聘请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系统全面规划,并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原则进行实施。2015年1月,农业部确定新郑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此为契机,当地将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南部高标准粮田优种示范区、北部红枣综合产业园区作为打造辖区农业品牌的关键,紧盯不放,加大投入,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方面,累计完成投资9.8亿元,流转土地2.6万亩,建成机耕道路62公里,新建水泥路面5万多平方米,平整土地6000多亩。入驻企业共建成各类温室63栋270余亩,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等各类特色园区9600亩,建成庞农生态园、帕菲葡萄庄园等11个特色精品区;南部高标准粮田优种示范区方面,累计完成投资14.6亿元,流转土地5.6万亩,入驻企业、合作社26家,建成翠绿供港蔬菜园、天地美农业园等十多家特色园区;北部红枣综合产业园区,该园区投资700多万元,移植枣树330棵,修建水泥道路4.4公里,总量分别达到10226棵、10.3公里。目前园区内已建成木质四合院8栋,古枣树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各1万平方米,枣林生态养殖场1.7万平方米。

稳定粮食生产、实现科技兴农。“十二五”期间,粮食单产由2006—2010五年平均亩产的327.69公斤增长到2011—2014年四年平均亩产的338.77公斤,递增11公斤。同时,当地还不断优化品种结构,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大集成技术推广普及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增产潜力,重点推广普及了秸秆还田、精细整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适用技术。同时根据小麦生长的不同生育时期,在综合分析土壤、水源、气候等各项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调查研究,指导农民科学应变管理。

加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共发展设施农业12000余亩,其中日光温室3000余亩,大小拱棚9000余亩,智能温室200亩。

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新郑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开展农村沼气技术培训,推广沼肥综合利用技术;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土壤墒情监测等工作。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在十个国家级墒情监测点,共采集墒情土壤样品1640个,处理样品数据3280条,撰写新郑农田墒情简报82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90万亩,应用配方肥面积45万亩。

多层次布控,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监管力度。积极筹建新郑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控指挥中心,50个追溯网点已落实到位,第一批追溯体系网点网线安装调试已完成。“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认证绿色食品38个,产量达 2300余吨,有机食品7个,产量近2000吨。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监测监管。加强原(杂)粮干菜(果)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监督工作,共检测蔬菜样品92200个,合格率为10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加强农业执法工作。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春季行动、农资打假“夏季百日行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等活动。“十二五”期间,共出动宣传车辆690台(次),受理咨询9500余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9期,培训农资管理、执法人员660人次,出动执法人员1090人次,执法车辆650台次,立案查处案件48起,结案48起,农资案件结案率达到100%。

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改革,构建新型

农业经营体系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河南省、郑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整体安排部署,成立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目前,已在观音寺镇、新村镇石固堆村开展了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

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一方面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成立了新郑市农村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负责对农村产权交易行为实施监督管理和指导。另一方面制订实施了农村产权交易服务规则。据统计,“十二五”新郑农村土地流转达15.8万亩,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占全市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1.2%;新郑农村土地流转农户达2.65万户,签订耕地流转合同2.27万份,农业规模经营100亩以上的农业经营主体达990多家。

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产业化集群。全市发展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460多家,培育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7家,新发展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7家,新发展郑州市级示范合作社28家。目前,社员总数达4.06万户,带动一般农户5.69万户,生产基地达12.6万亩,年购销总额约28.7亿元,养殖总规模为3983.6万头(只),拥有大型农业机械设备986台(套)。与此同时,新郑市通过培育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集群,还壮大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影响力的现代化企业。目前,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2家,其中郑州市级以上40家、省级以上9家、国家级3家。好想你枣制品、雏鹰雏牧香、白象方便食品三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规模,有效带动了本地经济发展;当地还积极帮助农业企业开拓境(国)外市场,“十二五”期间,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企业8家,完成直接和间接农产品出口98600吨,出口产品涉及生猪、蔬菜、红枣制品等,出口创汇总额达85740万元。

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结合新郑农业产业特色与优势,重点围绕红枣、莲藕、大樱桃三大特色产业,按照看有美景、食有佳肴、玩有体验的一体化发展原则,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关单位和个人开展观光休闲农业建设。目前,在建或建成各类农业示范园区10个,农家乐接待点12个。

积极发挥新型农民协会作用。成立新郑新型农民协会,服务农民、农企、农村合作社发展。截至目前,该市新型农民总会会员已从最初的178个增加到3116个,其中农民会员占到90%以上,团体会员占到10%左右。同时,该市还建立乡、镇级分会13个,村级农民协会25个,专业服务队9个,行业分会15个。依托新型农民协会,当地举办培训班129期,累计培训学员9215人次,激发了农民干事创业的主动性。

提升农综、扶贫开发效益,打造

民富村美新环境

继续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新郑农业综合开发涉及梨河、城关、辛店、龙湖、观音寺、新村等10个乡镇,建设高标农田20.4万亩,总投资35513.68万元。其中,财政投资33043.58万元(中央财政资金4542.5万元,省级财政资金1514.6万元,郑州市财政资金19414.18万元,新郑市配套资金7572.3万元),投劳折资2470.1万元。共新打配套机井1195眼,新建变压器台区183座,架埋设高低压线材475.4公里,埋设地埋管道641.2公里,新建生产桥涵183座,发展喷滴灌9100亩,实施机械平整土地10614亩,新建机耕土路393公里,修建水泥路面768579平方米,栽植苗木204412株等。

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以增加贫困群众纯收入为中心,以易地扶贫搬迁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措施、精准扶贫,2014年完成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4600口人的目标任务。在“十二五”期间,上级扶贫部门还共计批复新郑扶贫开发项目113个,总计财政资金8426.3万元。另外,结合本地实际,还举办各类型驻村干部、镇村业务人员参加的培训班或会议24期,协调和帮助各贫困村解决问题,并撰写工作简报48期。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