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地之中
强化行业安全管理 打造平安和谐商务
画笔描绘故事
绿城撒播书香
社区电商哪家好 样本典型快申报
清华自主招生启幕 初试结果明日公布
0612停电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地之中

(上接一版)黄帝都有熊,大禹都阳城,其实均已在后来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中”范围。到3600年前,商朝又在郑州管城建立亳都。夏、商、周三代都建都于嵩山地区,再至春秋战国,管、虢、郐、郑、韩等均建都于郑州。

在中国国家文明前2000年历程中,郑州七次为都,时逾千年,完整形成了中国地理上、心理上的“天地之中”初步概念。

尽管根据今天的知识,我们知道所谓“天圆、地方、身在中心”的朴素宇宙观有其巨大的局限性,但先贤们对于大自然朴素而充满幻想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后世人类仍具有不可忽略的参考性。

700多年前,元代郭守敬在全国创建27座观星台,登封观星台就在周公测影之处,就在“天地之中”。郭守敬用观星台的观测数据,编制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比现在通用的阳历时间仅差26秒,但时间整整提前了300年。

如果你来到观星台,沿着700多年前建造、至今已经坑洼不平的青石台阶拾阶而上,你会感觉仿佛真实走在了历史烟云中。在观星台高台上俯望,堪称壮观的量天尺笔直延伸,阳光会在不同的时段,将表的影子洒在不同的位置。量天尺上有着清晰的刻度:春分、夏至、寒露、小雪……二十四节气清晰如昨。

古迹无言,千百年来兀自矗立。

星台远望,你仿佛看见大禹治水的辛劳和智慧,看到周公测影的殷勤和劳碌,看到郭守敬的敬业和执着。他们的智慧穿越历史烟云,至今仍荫及后人: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天文台,而且至今能正常观测,正常使用。

西周时期,人们就把“天地之中”周围千里之地称为“中国”。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就已经把到嵩山地区来称为“宅兹中国”,区位意义上的“中国”一词已经首次出现在文献中。

自此,郑州地区以“中”为特征的文明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中”字也成为河南人的文化基因,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我们的民族称为中华民族,我们的政治核心称为中央,我们的疆域称为中土或中夏。

直到后来,中华民国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二字,开始叫响世界。

“天地之中”是宝天福地,吸引了八方人士来此,也使嵩山成为“儒释道”三家的融汇地,成为他们交流荟萃的“最佳平台”。

嵩山余脉青龙山里,藏着“中州第一寺”之称的慈云寺。古碑记载:“汉明帝永平七年有僧摩腾、竺法兰……云游此山,因其山川之秀,遂开慈云禅寺。”这座建于公元65年的慈云寺,成为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一座汉传佛教僧人寺院。有资料考证,它比少林寺早431年,比白马寺还早4年。所以佛教界称慈云寺为“释源”“祖庭”。据说,吴承恩在此依据摩腾、竺法兰、唐僧及周围传说,写成了《西游记》。

说到天中之地,说到中岳嵩山,少林寺,无疑是重中之重。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为安顿天竺僧人跋陀而建少林寺。这里,便成了佛教禅宗的发源地。

如果你来少林寺游览,佛教禅宗初祖达摩的传说,一定会不绝于耳。

公元500多年前,南天竺国王第三子菩提达摩来到嵩山,在五乳峰上离群索居,打坐禅定,一坐九年。鸟儿在他肩上筑巢,蜘蛛在他手上结网,年复一年,他的身影竟印在石壁上。

9年之后,中国僧人神光叩门拜师。最初达摩冷漠,大雪中一夜站立的神光,一柄快刀,壮士断左臂,鲜血洇白雪。

9年孤独达摩,瞬间柔情百转,收留了神光,并最终传钵于他,这便是禅宗二祖慧可。

断臂求法的故事从此便一直为禅宗所传诵。从此后少林僧不再双掌合十,只单掌于胸前行礼。神光当年屹立之处,也建起了一间亭子,名之曰“立雪亭”。

就连盛世明皇乾隆,也感动于慧可断臂求法的毅力,在少林寺挥毫写下“雪印心珠”四个字,传颂千古。

这中岳腹地,嵩山脚下,有太多太多美丽故事。

“程门立雪”的故事,也发生在嵩山脚下,当时四大书院之首的嵩阳书院。这是当年宋朝的北大清华啊,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程颐、程颢等相继在嵩阳书院讲学。据说当时的大学问家杨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正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雪深一尺,人仍不去,可见尊师之心、求教之切。

这两个与雪有关的故事,画面之美,人格之美,引人无限遐思。

儒家有故事,佛家有传说,道家则有神话。

在郑州圃田,寻列子踪迹,会发现别样的美丽。

列子生时家贫常无以果腹,却宁肯挨饿也拒绝宰相送的粮食。据说他能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

嵩山也是道教的发祥地,历史上很多道士都曾在此修炼。嵩山被称为道教的“第六小洞天”。隋唐之时,嵩山成为道教的中心。“天地之中”古建筑群之一的中岳庙,就是道教在嵩山地区兴盛的实物见证。

中原之地,有太多英雄,太多故事,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

因为这是“天地之中”,这里纳百川之海,迎四方之士。以无限的包容宽善之心,兼收并蓄,兼容并包,形成巨大的文化兼容性。

走入少林寺山门,我们可看到一块“三教合一碑”。 碑上巧妙地绘着“三人一体”图。正面是释迦牟尼,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孔子,右侧头后挽发髻者则是老子,构成佛、儒、道三教及“九流”的“混元三教九流图”。碑文里最后两行如此写道:“毋患多歧,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万法归宗。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像中岳嵩山这样,可以把儒释道三教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中岳之鼎盛,盛极在武皇。她在位15年,八次登嵩山,对嵩山可谓情有独钟。1300多年前,武则天封中岳嵩山为神岳,还把自己的功过评说,一并交于嵩山。那埋于嵩山之巅的金简上写着:“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

在天地之中,在中岳腹地,横霸一世的女皇竟如此坦率,如此谦恭。也让天地之中的理念深入人心,到达巅峰。

“天地之中”概念一经确立,便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军事、建筑、哲学、宗教、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方式,乃至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儒家倡导的“中庸”思想在中国也渐渐长成参天大树,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被中国人奉为圭臬。

如今,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庸之道其实依旧有其积极意义。中庸那种“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圆熟老到、宽恕留余”的理念,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也有令人叹服的温情和温暖、平和和平静,造就了中华民族稳健笃实、内敛自持的品格,造就了知足常乐、宽恕留余的处世之道。

就连我们的建筑也多以中轴线为基准,绕中而建,讲究对称铺排,秩序井然,观之赏心悦目,富有独特之美;

的确,人生是需要寻找“中”的感觉,才能立稳脚跟,不偏不倚,公平正直。

不知从何时起,河南人很少说“行、可以”,偏爱说“中”;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今天的郑州仍是交流融通的中心;交通之便,商业之兴,高铁、航空尽展优势;

…………

“中”,这个发轫于郑州,原初带有神秘色彩的天文学概念,后来逐渐演进为地理学概念,继而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融渗到了政治、伦理、道德等规范当中。尽管随着岁月流转,“天地之中”的地理概念逐渐式微,但她留下的理念,却背负着历史厚重,从远古之端,淌过岁月之河,经历风雨沧桑,作为一种美学标准、哲学理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诉求,今天仍深深影响着中华、中国、中国人的方方面面。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