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专家解读
布局未来五年 擘画幸福蓝图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 冯德显: 郑州在全国大局中分量越来越重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刘道兴: 五年谋划贴近民生接地气
河南工业大学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 丁建波: 规划未来要放大优势打好“四张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构筑竞争新优势:
布局未来五年 擘画幸福蓝图
核心提示

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郑州正朝着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目标奋力迈进,肩负着为内陆地区扩大开放探索路子、为中部崛起提供支撑的重大责任,承担着发挥核心增长极作用,引领河南参与国内外竞争、带动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历史使命。

今后五年,郑州将努力建成“一枢纽一门户一基地四中心” ;实现“六个显著提升”: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都市区形态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做好“全力建设国际性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10个方面工作……展望未来,在加快迈向国家中心城市的征程中,郑州正砥砺奋进,步履铿锵。

一枢纽

一门户

国际性现代化

综合立体交通枢纽

中西部

对外开放门户

建成“一枢纽一门户一基地四中心”

一基地

四中心

全国重要的

先进制造业基地

1.国际物流中心

2.国家区域性

现代金融中心

3.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中原创新创业中心

4.华夏历史文明

传承创新中心

奋斗目标

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综合交通枢纽优势进一步彰显,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对外开放城市先进行列,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入全国经济总量万亿城市行列,综合竞争力迈入全国城市第一方阵。

都市区形态更加完善,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县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城乡基础设施承载力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郑州都市区框架基本形成,服务带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极核作用明显增强。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生态建设各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使天蓝、地绿、水清成为常态,建设生态良好的宜居宜业城市。

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民主法治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的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更加安定团结、文明和谐。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增长,在全省率先完成脱贫任务,让人民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显著提升。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推动改革发展的责任担当和素质能力明显增强,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规范,政治生态进一步优化,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进一步增强。

努力实现

“六个显著提升”

十大举措

打造综合立体交通枢纽

大力推进重大交通工程,构建以航空、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持续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完善航空、铁路国际国内“双枢纽”集疏体系,不断拓展空中、陆路、网上“丝绸之路”,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国际门户。

提升机场服务能力和运营水平,引进或培育基地航空公司,增开并加密通往国际主要城市的客货运航线,加强与国内外主要空港的合作,提升在国内外航空运输体系中的服务能级。积极发展通用航空。

加快形成米字形高铁网,优化“客内货外”铁路枢纽运输布局,推动大都市区城际铁路网、高铁南站、全省城际铁路枢纽、国家高铁快件中心建设,推进郑欧班列集疏半径向东延伸至亚太国家和地区、向西延伸至西部内陆腹地和中亚地区。

加快完善“两环多放射”高速公路网和“七横十四纵五放射”干线公路网,逐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覆盖全省的1小时快速铁路交通圈、3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覆盖周边省会城市的2小时高铁交通圈和覆盖国内主要城市的2小时航空交通圈。

加快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建设,加强与海港功能对接,大力发展铁海、公铁、公海、空陆等多式联运,推进“四港”联动发展,打造覆盖中西部、辐射全国、连通世界、服务全球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带动郑州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提升郑州的城市能级和国际影响力。

聚焦主导产业: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产业是经济的根基,是区域发展的最基础支撑。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聚焦电子信息、汽车与装备制造、现代金融商贸物流、文化创意旅游、都市生态农业五大战略产业,以各类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为载体,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做强先进制造业,实施中国制造2025郑州行动,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努力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5000亿级汽车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在全球产业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

着力做大现代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转变、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品质化发展。着力做优都市农业,围绕服务于都市的农产品安全供给、市民休闲旅游和生态涵养保护,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构建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着力发展复合型新兴产业,依托枢纽集疏优势和运输通道极化连接功能,突出区域化合作、全链条配套,以物流带动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集聚,把枢纽优势转化为枢纽经济优势。做大做强口岸经济,培育壮大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等新兴产业,建设网络经济强市。

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提速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基础、关键和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

按照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四园多点”布局,坚持“整体协调、联动发展”,完善创新服务保障体系,打造开放创新先导区、技术转移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人才密集区。

抓好创新主体培育,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积极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和各类研发机构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对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创新成果。坚持开放式创新,瞄准国内外创新实力雄厚的重点地区、重点机构、重点企业,积极开展科研、科教项目合作,加大引才引智引平台力度,广泛集聚创新资源。把握“互联网+”基础上的产业变革趋势和以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为特征的创新创业新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线上与线下结合、引导与规范并重,深化适应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发展需求的体制机制创新,让创新创业在郑州更蓬勃、更健康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

培育体制机制新优势

改革是破解发展瓶颈、解决现实矛盾的关键。准确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落实好中央、省委各项改革事项的基础上,结合郑州实际,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围绕航空港实验区、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把制度创新贯穿始终,在行政管理、要素保障、监管服务等方面借鉴外地经验、探索郑州路子,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深化政务体制改革,突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进“五单一网”体系建设和规范运营,提高服务型政府建设水平。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涉企资金基金化改革,规范发展投融资平台。持续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抓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让改革红利得到充分释放。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一体化改革,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

加强文化建设:

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特质的体现,郑州要充分发挥文化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实施公共文明素养提升行动,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加快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文博艺术中心、市民活动中心、现代传媒中心建设,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实施文艺普及、文艺精品工程,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全面提升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建设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持续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少林武术节等活动,扩大国内外文化交流,传承历史文脉,吸收先进文化元素,彰显文化特色,塑造现代化大都市人文精神。

坚持城乡统筹:

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准确把握“以建为主、提升品质、扩大成效”的阶段任务,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县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步伐,走好以人为核心、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科学发展路子。

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布局。按照“一主一城三区四组团26个新市镇”的郑州都市区空间布局,坚持“多规合一”,构建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集约型、紧凑型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多点支撑的城镇体系。

突出以建为主、提升品质。做好拆迁群众安置,加快安置房建设进度,确保质量和品质,鼓励货币化安置。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加快推进以轨道交通为重点的公交都市建设,新开工轨道交通线路10条以上,到2020年运营里程超过300公里。完善轨道交通、公交汽车、出租汽车、慢行系统一体化公交体系,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国内城市一流水平。加快以快速路网、综合管廊、海绵城市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商都历史文化区为重点,建设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景观史和特色风情小镇,抓好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等重点片区建设,大力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以智慧城市为引领,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以智能交通、智能管网、智能城管、智能安全保障等为一体的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和管理体系,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三级三类”便民服务中心体系。同时,积极对接周边城市,加快交通道路衔接,推动资源共享、生态共建、产业互动,推进组合型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强化对中原城市群的服务带动作用。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航空港实验区向更高水平迈进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发挥航空港实验区、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的政策叠加优势,突出制度创新、平台打造、产业培育,巩固和提升“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地位。

围绕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建设,覆盖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商品口岸、通关口岸,积极推进商事制度、关务制度、监管制度、金融制度创新,完善大通关体系,形成投融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物流便利化、监管便利化、人员往来便利化的制度高地。

进一步加大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力度,以航空物流为带动,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合作,加快主要功能区开发建设,建成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

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买全球、卖全球”的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体系。持续拓展国际陆港功能,进一步加大开放招商力度,提升城市国际化功能,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商事制度、贸易仲裁、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服务等商务体系,尽快实现国际客运联程中转、72小时过境免签和落地签服务,完善国际化生活社区、教育医疗服务等配套建设,营造有利于国内外生产要素集聚的发展环境。

坚持绿色发展:

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深化、细化、常态化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宜居城市、美丽郑州。

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完善联防联治、区域防控机制,坚决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空气质量持续好转。推进碧水工程,加快以贾鲁河治理、环城循环水系、牛口峪引黄调蓄等工程为重点的生态水系建设,加强水源地和重点流域水源保护。统筹抓好土壤污染治理,大力推进生态绿化工程,加快园博园、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全域绿地森林体系。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资源循环利用、环保技术应用和环保产业发展鼓励引导机制,发挥环境硬约束作用,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

全面依法治市:

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增强监督实效,健全和完善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工作机制,规范干部人事任免工作,发挥好人大代表参与决策、监督协助、桥梁纽带和模范带头作用。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支持政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创新有效履职载体,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界人士的团结合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做好侨务和对台工作,巩固和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强对立法工作领导,不断提高地方立法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逐步健全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完善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深化司法改革,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深化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的基层治理创新,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改革发展,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坚持共享发展: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原则,统筹各项民生社会事业发展。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17年底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全面脱贫。着力促进就业创业,完善以创业带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城乡收入分配制度,持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以解决入学难、大班额问题为重点,建立健全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鼓励民办教育,积极推进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合作办学,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除以药养医、发展社会办医、开展分级诊疗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提高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创新模式促进优质医疗服务向基层、农村延伸,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构建大卫生、大健康保障体系。继续深化“五险合一”市级统筹,推进社会保险全覆盖。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促进实物保障与货币化保障并举。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做好特殊群体工作。让群众感受到社会更包容、社会更公正、社会更温暖,让广大市民因郑州而自豪、对郑州的美好未来充满自信。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