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郑风 上一版3
微博小说
灯下漫笔
茶凉与距离
新书架
散文诗页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灯下漫笔

圣人的错骂

墨 棣

不会的地方问老师,这是常识。老师知道的,自然会讲给学生,比如 当年的孔子,收了学生的“束修”,老人家对自己喜欢的、拿手的问题,还是很乐意回答的。

有一位叫林放的学生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不但详细解释,还充分肯定林放问得好,夸他一句“大哉问”。

那么,问的问题老师也不懂,怎么办呢?骂学生。孔子就是这么干的。

挨“圣人”的骂,那个学生一定不好吧?

不是的。那位叫樊迟的学生,也在七十二贤,按现在的说法,属于优秀学生。不但学习好,还掌握了六艺中的“御”——赶马车的技术。

《论语》中记载,有一天,孔子就坐在樊迟赶的马车上。老先生刚给一个学生讲过什么是“孝”,有点儿兴奋,主动给樊迟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两个字:“无违”。

“‘无违’是什么意思呀?”因为樊迟听孔子讲过,孝就是“色难”,现在又来个“无违”, 樊迟不理解,就问孔子。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孔子这样的回答,把问题的根本又归结于“礼”,讲“礼”是孔子的强项。孔子虽然没有像对夸林放一样来一句“大哉问”,对樊迟的这个问题还是相当满意的。

然而,还是这个樊迟,很想让老师教他怎么种庄稼,去问孔子,老人家来了一句:“吾不如老农。”樊迟没看出老师有点儿生气,想着老师可能没种过庄稼,但说不定会种菜,就向老师请教种菜,孔子又来了一句:“吾不如老圃。”读到这里,不知樊同学怎么想,我是被孔子感动了,真是一位好老师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学生要做到,老人家自己先做到了,孔子太伟大了,也太谦虚了。樊迟虽然没学到种庄稼种菜的知识,但又一次见识了老师的谦虚,还是很满足的,他走了,应该是高高兴兴地走了。

“小人也。”樊迟前脚出门,孔子就骂上了。樊迟想不到,我也不理解,老师会骂学生是“小人”。不会弄错吧?论语的确就是这么写的。这让我感到困惑:如果孔子真的不懂种菜种庄稼,直说自己不知道不就结了,如果他真的认为樊迟不问“礼”而问“稼”问“圃”这样的问题很傻,当面讲给樊迟,他也应该会接受的,那样多好啊。当面一套,背后又一套,这不是圣人应有的作风啊。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整理的,应该没有经过孔子的审阅,否则,这话一定会删去。然而,樊迟是应该参与其事的,因为他比孔子小46岁,在孔子的七十二贤中,算是年轻的了。还有一点,就是在马车上的对话,只有他们两个,那些话,樊迟不说,别人就不知道,所以说,樊迟应该参与了《论语》的编写。如果是这样,樊迟是认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的。但是,为什么不当着樊迟的面把话讲清楚呢?以至白纸黑字,传了2000多年,成了铁证。

我想,孔子说自己不如老农、不如老圃不是真心话。孔子的爷爷为避难从宋国跑到鲁国,算是个移民吧,又从小就没了父亲,成长的道路应该很艰辛,用他自己的话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些“鄙事”里,少不了种粮食种菜,以解决温饱问题。对于“人家咋着咱咋着”的庄稼活,以孔子的聪明,学会两手应该不成问题。孔子并没有小看农民。对那两位合伙种田(耦耕)的长沮、桀溺,虽然对孔子说了一些讽刺话,但孔子还是表现出对他们的相当尊重。怎么说,“农家”也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呀。

作为一个很有声望的老师,孔子不会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泼出去,他解释了樊迟挨骂的原因:“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原来只要讲究礼义忠信,就什么都有了,用不着去学习种地种菜。樊迟的挨骂,是因为他的问题触动了儒家唯我独尊的思想,他问了不该问的问题。按现在的说法,跨了专业了。

提个跨专业的问题就要挨骂?是,骂还是轻的。到了汉武帝,听信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见,在教育中,把儒家以外的所有专业都砍了,从那以后的2000多年,很少有人问稼问圃了,对于一个农业大国,真是不可思议。有了天灾人祸,总有人背着孩子四处逃难,不过不是到那些所谓的“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的理想国(这些地方根本就没有)。为了活命,他们选择了投奔那些农业发达,懂得“稼”,懂得“圃”,收成好的地方——吃饭总是最重要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