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9版:郑州!郑州! 繁华盛景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万木霜天红烂漫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万木霜天红烂漫
“商战”让郑州闻名全国
纺织业在郑州快速发展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改革开放春风吹来,为郑州打开了向“富”、搞“活”之门。

一条路上多家棉纺厂林立,织就“中原纺织城”美誉;二七商圈一战成名,“商都”郑州轰动全国;继“中国第一高”之后,郑煤机再次研制出“世界第一高”液压支架;敢为人先,白鸽集团成为我省首家上市公司……1978年后20余年时间内,坚持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转型,让这座城市经济不断提升、荣耀持续刷新,为新时期腾飞奠定扎实基础。

纺织名城 郑州骄傲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郑州“火车拉来的城市”标签的,还有一个闪亮的称呼:“中原棉纺城”。

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陆续在郑州布局建设了六个大型棉纺厂和印染厂、服装厂、纺织机械厂、纺织技校、纺织学院等,形成纱锭46.8万枚、布机1.35万台、职工近10万人的完整的纺织产业集群,郑州跻身全国四大纺织工业基地。五家棉纺厂沿着3公里长的棉纺路一字排开,身穿蓝色劳动布、头戴白色工作帽的纺织女工笑靥如花,成为这条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1979年到1990年,是郑州几家棉纺厂发展最快的时期,它们完成的工业生产总值比前30年的总和还要多;郑州市拥有门类齐全的直属纺织企业43家,年产纱制品10万吨,各种布类5亿米,不仅在国内销售,还大量出口。

同一时期,郑州西区一家企业也在崛起。

60多年前,作为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中国第二砂轮厂——白鸽磨料磨具有限公司的前身,在郑州西郊投入建设,当时是全国、亚洲最大的砂轮厂,也是全世界第二大砂轮厂。在其最辉煌的时候,作为中国驰名商标的“白鸽”牌产品曾出口到亚洲、北美、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在2000万美元以上。1993年12月,进行股份制改革后,郑州白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同年,作为我省首家上市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如今,从风靡郑州的“神曲”歌词“四厂走一走,二砂转一转”里,仍能窥见其当年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工业体系 转型调整

工业是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脊梁,是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经历了1949年到1977年的初步形成期,1978年到2002年,郑州工业体系进入了转型调整时期。

改革开放的前十年,郑州致力于以轻纺工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建设。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曾提出“黑白战略”。“黑”指的是煤炭工业,“白”指的是纺织工业。90年代,郑州提出了建设商贸城的战略,发展重心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时期,全市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到2002年降至40.85%。但郑州工业在艰难转型中不断调整发展,工业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增大。1978年到2002年,经历了25年的发展与建设,郑州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02年,全市工业企业数达到45644家,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212.3亿元,为1978年的37.9倍,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78.6亿元,为1978年12.2亿元的31倍。

工业结构明显变化。1978年至2002年,郑州市新建、扩建和改建一批企业,对老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更新改造,随着这些项目和工程的建设与推进,全市工业体系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到2002年,全市工业体系的支柱产业由1978年的纺织、机械制造、食品、冶金、化工和煤电演变成了煤电、水泥建材、食品、铝、汽车、纺织等六大产业。同时,以煤电、铝和水泥建材为代表的资源型工业比重大幅增长,工业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资源型特征。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郑州工业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纺织工业逐渐衰落、煤电铝等资源型产业兴起,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国有集体经济比重下降,县域工业增长迅速、市区工业增速较缓,是这一时期郑州工业体系变化的主要特征。

“二七商战” 闻名全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郑州商业流通体制进行了系列改革,开放了城乡市场,商业网点迅速增加。商品流通渠道从单一的靠国有批发部门调拨逐步演变为多条流通渠道并存,商品更加丰富多彩,呈现购销两旺态势。

来自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78年,全市商业的商品购进、销售分别只有10亿元左右,到1992年已分别达到120亿元和135亿元。197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足10亿元,各种商品严重短缺,多数商品要凭票供应。在改革开放推动下,省会流通市场激起一池春水,商品供应日益丰富,市场从供不应求到供多于求,从卖方市场逐步转变为买方市场。到199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0多亿元,年均增速达14.9%。

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郑州大型商场建设层出不穷。从早期的亚细亚、郑州华联、商城、紫百、郑百等“百花齐放”,到后期丹尼斯、金博大商场“两朵金花”展开贴身肉搏,双双跻身全国零售业百强企业,以及后来国美、永乐电器等专业家电大卖场群雄逐鹿,郑州商业可谓好戏连台。20世纪90年代初,闻名全国的“郑州商战”烈焰在二七商圈熊熊点燃,一场以创新商业营销、创新经营模式为核心的“商战”让商都郑州迅速引起全国商界关注。随着中央电视台专门制作六集电视专题片《商战》连续播放,更是让郑州声名远扬。时至今日,郑州商战树立的“敢为天下先”的商业精神依然让人记忆犹新。

商贸流通繁荣发展

随着商业快速发展,传统商贸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蓬勃发展,商贸城建设完成从产业体系完善到理念提升的嬗变。1993年5月,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了规范化期货交易,形成了期货、远期期货和现货为一体的市场格局,名列全国三大期货交易所之一,在小麦、棉花、白糖等大宗商品领域,为生产商和交易商创造了良好的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郑州价格”影响力随之不断扩大。

在对外贸易方面, 1986年,郑州第一家工业生产企业——郑州第二砂轮厂获得了自营进出口经营权。郑州外贸出口额从1989年的785万美元跃至1992年的2840万美元,增长了2.6倍。1992年,郑州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内陆开放城市,为对外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与此同时,郑州商业业态逐渐丰富,大型商场、批发市场、零售专卖店等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节节拔高。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郑州批发零售餐饮业实现增加值不足亿元,而到了1992年,这一指标攀升至14.5亿元。凭借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发达的现代商贸流通业,郑州现代物流业发展也大踏步前进,融公路港、铁路港、航空港、信息港“四位一体”的大物流体系日臻完善。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改革开放大潮引领下,郑州不断在探索中砥砺前行,为新时期进入深水区的改革实践,积累了经验,夯实了基础,提供了借鉴,一路快速向前。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