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产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政策红包”激发文创市场新活力
“河南戏剧界奥斯卡”颁奖
千年密瓷浴火重生
到博物院赏清代织锦珍品
“倒霉熊”银幕首秀
“莱娅公主”扮演者病逝
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
我省科教片获优秀科普作品大奖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千年密瓷浴火重生

本报记者 秦 华 文/图

由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组织评审的第三批“中原贡品”颁牌仪式日前在开封举行,全省有9个项目获得“中原贡品”称号。新密市李氏密窑瓷艺公司申报的新密市李氏密瓷作为我市唯一一家入选项目,入列第三批“中原贡品”保护名录。

密瓷烧制技艺始烧于唐代,兴于唐宋,终于宋末元初,因战乱等因素断代600余年。后人无缘亲眼见其繁盛,但幸运的是,在新密,醉心于密瓷复兴、传承、产业化发展的新密市李氏密窑瓷艺公司总裁李政杰和密瓷技艺制作第十七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会阁,正在把复兴密瓷的理想变成现实。密瓷何以能入选“中原贡品”?密瓷又当如何恢复唐宋时期的辉煌?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李会阁在制陶

陶瓷史上的领头雁

据冯先铭等编著《中国陶瓷史》记载,位于新密的密县西关窑是唐、五代时期河南境内生产白瓷仅次于巩县窑的主窑址,是开元年间贡瓷的产地。据《新唐书·地理志》和宋代王存《元丰九域志》记载,密县瓷窑在唐宋时期是贡瓷。密县瓷窑对中国陶瓷的最大贡献是在唐代创始了“珍珠地划花工艺”,在宋代延续了三彩工艺的辉煌,“珍珠地划花工艺”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入国家非遗档案。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鉴定权威专家李知宴认为,被誉为“陶瓷史上的领头雁”的密瓷代表了官窑制瓷的最高水准。作为贡品,密瓷精工细作,十分考究,釉色偏黄,玉质感很强,造型多以端庄、流线为主,体现了宋代器型端庄、雅致、流畅、简约的风格,又不失唐代雍容华美的特点。

“密瓷不像汝瓷、钧瓷那样主要靠窑变艺术,讲究‘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密瓷采用的是基础釉,它主要靠雕刻、绘画等创作来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密瓷是唯一一种可以在瓷体上雕、绘的瓷种,是一项综合艺术体。”李政杰形象地将密瓷比喻成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它纯洁剔透,可塑性强,令人无限遐想。

“复古+创新”迎来新发展

历经战火洗劫,断代600余年,密瓷的消亡衰落让从小醉心于传统文化的李政杰坐立难安。十年前,他开始致力于恢复密瓷,然而断代600余年、传世作品不多、只有少量文字记载等都为恢复密瓷增添了难度。

“有关密瓷的历史记忆极少,我们就参照博物馆里的密瓷原型,从头开始一项项试验。从选料、调色,到成形成器,再到最后烧制,这其中每一项突破,都是烧几十窑甚至上百窑,都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换来的。”李会阁说,这个试验的过程,持续了两三年时间,烧坏的瓷器不计其数,窑口门前的路下面铺的全是烧坏的瓷片。经过漫长的、锲而不舍的探索,密瓷终于“重见天日”。

“珍珠地划花工艺”是密瓷的标志性特点,这种技艺工艺复杂、造型考究,但在追求简洁的现代人看来,有些过于华丽复杂。李会阁就从起初“博物馆里有什么器形我们就做什么器形”,到创新性地设计了“明暗雕刻点缀型珍珠地”,将密瓷的“雅”更推进了一步,这项工艺荣获国家发明专利、郑州市第十七届文学艺术优秀奖,“在复古、传承的同时,我们竭尽所能地将所有能利用的元素创新性地融入密瓷,希望能为密瓷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持续的生命力。”

期待重焕新光彩

虽然出身高贵,具有皇家血统,然而在十几年前,与钧瓷、汝瓷相比,密瓷却面临着“十人九不知”的尴尬状态。历经多年复兴路,密瓷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和喜爱,小有成就的李政杰和李会阁,希望密瓷这种古老瓷种能重焕光彩,取得更大的发展。

李政杰介绍,密瓷文化产业园将作为唯一的瓷器品牌,入驻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今后将由密瓷牵头成立中国陶瓷博览园,形成中国陶瓷展示、交流、拍卖的平台。这无疑将大大推动密瓷的发展。

“密瓷就像是我们的孩子,从它出生到成品,每一步都凝结着我们的心血和血汗。然而这些年坚持下来,目前的状况离我们做密瓷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谈到对于未来的展望,李会阁说,她希望能获得密瓷设计专利、外形专利不低于百件,使密瓷能为更多的百姓接受和喜爱,“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密瓷能像唐宋时期一样绚烂繁荣,能像浴火的凤凰那样在历经战火后涅槃重生,这也是我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