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发芽慢的树木
回肠荡气
格桑花开(国画) 王西军
暮春之美
《一生的读书计划》
富贵吉祥(国画) 许良震
梨花海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回肠荡气

♣ 吴文玺

我一直在想,“回肠荡气”荡的是什么气?何以为“荡”?何以为“气”?这种“气”为什么一定要荡在“回肠”里?这话源出自宋玉《高唐赋》:“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清浊相和,五变四会。感心动耳,回肠伤气。”说的是巫山神女所居之处榛林郁盛,葩华覆盖,仙风吹拂纤条,发出竽籁似的悲戚之音,忽清忽浊,忽宁忽戾。是宋玉讲给楚襄王听的一种意会,也是宋玉多年来郁郁不得其志的一种影射。宋玉说,无论谁,一旦闻听了这声音,都会被催化,被感召,“孤子寡妇,寒心酸鼻。长吏隳官,贤士失志。愁思无已,叹息垂泪。”神仙姐姐居处,果然与红尘大不同,即便微风吹拂一下枝条,仙气蹂掠一下水面,都会诱发无尽的哀伤,让人泪流不止。后来,曹丕步宋玉的后尘,写了《大墙上蒿行》:“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大咖们描摹的能够回肠伤气、荡气回肠的东西,是声音,是风吹枝条的声音,是女娥长歌的声音。按照物理学的说法,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声波通过空气等媒介传播形成的运动,是一种只能听见只能感知却无法看见无法触摸的真实存在。

声音大约只能用“气”来承载,借助于“气”来撼动我们的内心。中国人特别看重于“气”。中国哲学里,气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形而上的神秘存在和神秘能量。大而言,万法归一,一气化三清。简而言,任何物质的存在都有气伴生,气的性质千差万别,强弱随事物本身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大气可以由若干个小气按照特有的方式组合而成,是一个周密的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相邻的气与气之间不断排斥又不断同化。气的存在,赖以场。越顺应自然规律,气场就越大,越背离自然规律,气场就越小。

气是一个彼长此消此消彼长的平衡过程。阳气升腾,阴气自然就会下降;生气升腾,死气自然就会下降;正气升腾,邪气自然就会下降。“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正气,也就是阳气,是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体现于人则为浩然之气,刚正之气,是生命力、活力和生机,是人类抵御斜邪的能力,是畅行于阳光之下的正能量。中医认为,正气充盈,邪气不侵,疾病也就无从发生。反之,当人体正气不足,或正气相对虚弱,卫外功能低下,邪气则会乘虚而入,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中医的正气、生气抗病学说,是对世界医学史的一个重大贡献。

这就不难理解宋玉曹丕两位大咖为什么说“气”可以“伤”可以“荡”了,这种“伤”和“荡”,需要一个“场”,需要一种环境。特定的“场”,听到足以产生共鸣的声响,不“伤”,不“荡”,那就是人性出了问题。

那么,“回肠”又是个什么鬼?解剖学里讲,回肠是连接空肠和盲肠的一段小肠,形状弯曲,位于十二指肠和空肠后方,其后接续大肠。《医宗金鉴》:“回肠当脐左,回十六曲。”古人把它简化为九曲,多用来比喻思虑忧愁盘桓纠结于心,仿佛肠子被牵转一样痛彻难忘。有时候,也会用来形容音乐、文章、讲话之类生动感人,极言人受感动后肠为之转,心为之动,气为之郁或为之舒,情感为之恸鸣,久久不能释怀。

不禁想起几句回肠荡气的老话。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武帝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好骑射,长兵法,善长途奔袭,曾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匈奴被杀得节节败退,霍去病大胜归来,武帝要为他建造官邸,霍去病坚辞不就,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这话出自西汉名将甘延寿和陈汤在攻灭匈奴郅支单于以后对汉宣帝的上疏中。

“勿伤百姓一人!”李自成的农民军从陕西渡过黄河,横扫山西,明思宗朱由检不退,不逃,血书曰:“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无意评说崇祯的是是非非。大明276年,未和亲,未赔款,未割地,未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未剑不能消也!”出自清初张潮《幽梦影》。张潮,字山来,号心斋居士,歙县人,著有《虞初新志》《幽梦影》等二十余种。

这些令人血脉偾张的话,无论什么时候听,充斥在九曲回肠里的至大至刚至正至纯的真元之气都禁不住会膨胀起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