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 昨晚播出第一集《时代之问》
郑州四县(市)登榜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营造稳定公平透明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全省退休人员 养老金再上调
深化“放管服” 群众少跑腿
构建医联体 破解看病难
距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开幕还有71天
筑牢食安防火墙 撑起健康保护伞
全力守护好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乘“柿”而为谋脱贫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乘“柿”而为谋脱贫

本报记者 史治国 通讯员 蒋士勋 刘新建

出荥阳市区,汽车沿南部山区的崎岖山道蜿蜒前行半小时,崔庙镇郑岗村出现眼前。棋子大的青柿子挂满枝头,柿叶伴其迎风摆动,好似鼓掌欢迎远方的客人。

一进村,就看见村民郑栓惬意地坐在柿树下乘凉,满脸幸福:“去年晒了2000多斤柿饼,算下来能赚20000多元!这都得感谢教体局驻村工作队,他们来俺村办了柿子文化节,柿饼从此不愁卖了!”

郑岗村位于荥阳市崔庙镇南部山区,曾是省级贫困村。村子多年来依然保留着种柿子、晒柿饼的传统,村内现有柿树3万余棵,平均每棵产量150斤至200斤,年产柿子近100万公斤、柿饼近15万公斤。所产柿子皮薄、色艳、无核、甘甜,制成的柿饼、柿醋风味独特。2012年“荥阳柿子”成功申请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然而,前些年抱着这个“金娃娃”并没有让郑岗村过上富裕的生活,308户、1154名群众生产生活一度十分困难。

驻村工作队进村后,走街入户,深入查访后发现,郑岗村自然环境条件差,群众晾晒工艺落后,柿树品种更新缓慢,树龄老化严重,群众缺乏发展信心,没有统一的品牌观念,缺少组织带头人……导致郑岗村柿子这个特色农产品未能成为村民的“金饭碗”。

“病症”号准了,就要“对症”下药。驻村工作队邀请农业专家针对柿树种植维护开展了专业培训;联系专业合作社帮大家销售柿饼;引导群众改变种植观念,发展连片种植柿树230余亩;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柿苗优选、嫁接;修建18座晾晒大棚,购置新式削皮机,推行吊晒工艺…… (下转二版)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