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版·白兔记》唱响河南戏剧大赛
文艺汇演展示老年风采
马戏嘉年华双节推公益演出
延安,梦想照进多彩现实
中国两朵“金花” 晋级女双四强
我省三位选手摘金奖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百名社长总编红色圣地延安行
延安,梦想照进多彩现实
青山绿水宝塔山
《永远的长征》剧照

本报记者 张子明 梁晓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60多年来,现代著名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陪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大家对“延安”这个名字太过熟悉了。

漫天飞扬的黄土、狭窄拥挤的街道、破旧矮小的窑洞……这是过去的影像、图片资料留给大家的延安印象。如果现在你仍然这么认为,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走进如今的延安,这座曾经燃遍战火的历史文化名城,已不再是遍地黄土的旧模样,延安儿女以昂扬的延安精神让梦想照进了多彩现实,延安正在向世人展现她的新活力、新魅力。

革命圣地闪耀红色光芒

红色,注定是延安灵魂的颜色。“如果大家想了解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请大家看看延安的宝塔和窑洞。”外交部长王毅如此推介延安。

1935年10月,自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目前,延安共有各类文物遗址9262处,其中革命遗址445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国家一级烈士陵园3个、珍藏文物近7万件,是全国红色旅游资源最集中、最丰富、最突出的城市之一。

“我是第一次来延安,想先去清凉山下的新闻纪念馆看看,去感受一下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一位来自上海的媒体同仁告诉记者,一走进新闻纪念馆,看着一孔孔被复原的播音室、编辑室、职工宿舍和排字车间等石窑遗址,仿佛能够隐隐听到窑外的阵阵炮声,能够看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笔耕不辍、薪尽火传的场景。“纪念馆里的几百件文物,凝结了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理想和革命精神,如同一盏盏明灯,为我们这些后来人指明方向、照亮前程。”新疆日报的陈宏感触颇多,他告诉记者,他的新闻理想在此得到升华,他要秉承老一辈新闻人的革命信念,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呐喊。

“十八大以来,每天都有很多来自全国的游客涌入延安。我们不断苦练内功,持续改造硬件设施,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争取把延安建设成为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等目标。”延安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重新整修开放了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北局革命纪念馆,对13处红色旧址进行了维修恢复,实现延安枣园1938广场、梁家河景区开景,并精心策划了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永远的长征》、中国首部红色主题秀《延安延安》等一批常态化的文艺演出节目,红色旅游正以无限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的目光,成为延安旅游的主打品牌和龙头。

此外,围绕“革命圣地·红色延安”旅游品牌,延安还重点打造了以重温“红色记忆”为主题的系列红色旅游营销活动。他们借着习总书记回延的机遇,推出“习总书记回延安”真情寻访之旅;围绕市场需求,推出了毛主席转战陕北游、延安人游延安、知青体验游、老年怀旧游、少年励志游等线路;以“我要去延安”“延安红红延安”为主题,启动中国延安红色文化旅游节,推出红色圣地游、培训研学游、驴友自驾游等系列活动,扩大延安红色旅游市场影响力,创塑延安红色旅游发展新形象。

目前,延安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有别于其他国家5A级景区的创建,延安将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宝塔山、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五大景区加以整合,使之成为一个大景区,联合进行创建。今年1月,延安市通过了国家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定,被正式列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计划名单中。

据了解,今年1~8月,延安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448.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累计达207.19亿元。

绿色革命改变旧容颜

绿绿的街道、绿绿的山坡、绿绿的沟壑……你没看错,这就是现在的延安。一场历时18年的“绿色革命”让延安由黄变绿,变成了一座生态之城。

由于自然条件等诸多原因,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一直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曾高达2.58亿吨,占陕西省入黄泥沙量的三分之一。

1999年,延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同时精心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在延安这片红色热土上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截至目前,延安已累计完成营造林2046.4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077.4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不足10%提高到了如今的46.35%,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67.7%,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明显。2016年,延安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得益于退耕还林,世代种粮、放羊的老区人民如今也开始吃上“生态饭”:市里启动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苹果林面积达到346万亩,省级优质苹果基地县实现整市全覆盖。如今,洛川的“小苹果”已经成为延安响当当的产业品牌,品牌评估价值已达65.9亿元!自2015年起,外交部将“延安·洛川苹果”选定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

据了解,延安目前共建成国家、省、市级果业龙头企业51个、专业合作社1037个、家庭农场179户,果业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十三五”期间,延安将继续实施北扩战略、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努力把延安洛川苹果打造成“中国第一、世界名牌、效益一流”的大产业,真正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到2020年,全市苹果面积将达到400万亩,产量达到350万吨以上,果业综合效益达到200亿元以上,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

绿色让延安再次焕发青春,绿色为革命圣地注入新的活力。“由于延安全境基本都为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特征,立地条件差,水资源紧张,栽植难度系数高,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完成2000余万亩的绿化治理可以说是人类生态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延安市林业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建设“绿色延安”是每个延安人的梦想,现在这个梦想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

延安新区展现新活力

5年前,为了彻底解决延安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城景争地、交通拥堵、群众难以安居、革命旧址被挤压蚕食等问题,实现老区人民的安居梦、幸福梦,保护和发展好共产党人共同的精神家园的目标,延安市委、市政府在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做出了“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重大战略决策,“延安新区”就此诞生。

延安新区是圣地延安未来发展的战略新“引擎”。站在延安新区这一战略平台上,过去5年,新区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圈可点。

5年来,延安新区共完成造地16平方公里2.4万亩,土方量约5.7亿立方米,是三峡大坝土方量的2倍,成功实施了世界上湿陷性黄土地区规模最大、情况最为复杂的岩土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大创举。

5年来,延安新区一直致力于为延安人民打造一个宜居环境,始终按照生态城市建设标准,大力开展绿化和植被恢复工作,目前共完成道路绿化约45公里,另有8条市政道路的绿化项目已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预计年底完工投用。桥沟、尹家沟、杨家岭、小沟、杜家沟、核桃树塔沟、北山等高边坡区域已累计完成植绿6000余亩。

5年来,73家企业数百亿投资落户,让新区从一片不起眼的沟沟峁峁,变成了如今一马平川已具雏形的现代新城,也成为投资的热土。

如今,站上延安新区贵人峁向下俯瞰,你会看见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宽阔平展,一排排大树傲然挺立、吐翠竞绿,一片片草地锦绣般地铺开、徐徐延伸……一个更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新区正快速崛起!

“山上建了一座城,造福延安几代人。柏油马路平展展,条条大街很井然,城在林中好美观,鸟语花香空气鲜。再过三年你来看,新型城市天下传,不愁吃来不愁穿,党的好处说不完。”每每登上贵人峁观景台,91岁老八路马华堂都要大声朗诵这首他写给新区、写给党的诗。

《延安日报》供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