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且以明月寄相思
红旗渠
览诗雅兴图(国画) 王学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度年袖香(国画) 席明亮
月到中秋分外明
城市地理
千秋岁·重阳抒怀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且以明月寄相思

♣ 王全忠

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我最思念的,乃是我平凡却伟大的父亲。他虽然55岁便英年早逝,但他短暂的一生,却留给了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

父亲王明,1903年出生。家贫没有上学,以种田为生,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又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父亲的特点:庄稼活儿能手、家庭教育楷模、讲故事大王。

父亲在他兄弟中排行老三。一大家子没分家时,他的分工是种田。父亲干什么就会专注什么,因此父亲就成了种田的一把好手。既能熟练使用耧、耙、犁、铡等农具,又会扬场挎布袋,且样样精通。记得少年时父亲教我锄地,叮嘱我要扎好“丁字步”,双脚不能随意挪动,锄过的地脚印得成一条直线。听着虽容易,但我始终锄不好,常常累得大汗淋漓。又记得父亲教我撒肥,他轻车熟路,如天女散花般,片片化肥均匀入土,而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是事倍功半。

父亲这娴熟的庄稼活儿手艺,正是来源于他每日的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我们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种地养活。他常常黎明即起,天黑才归,再加上饥荒时代食不果腹,每天都是又累又饿,筋疲力尽,以致不到50岁就满头白发,老态龙钟。积劳成疾,他逐渐患上气管炎、肺气肿等病,一到冬天就咳嗽不止,常常彻夜难眠。加之当时举国困难,村里大食堂每日不过是野菜和稀粥,根本无法调养父亲的疲病之躯。1958年8月2日,劳苦一生的父亲与世长辞,年仅55岁。

尽管父亲短暂的一生经历了贫穷、饥饿、疾病等种种困苦,但我的印象里,父亲永远是那么乐观,从未被困难压倒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是他的口头禅。他还在艰苦的生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他虽然不识字,但记忆力惊人,语言表达能力也极强,能够完整无缺、一字不差地背诵很多豫剧唱本,如《辕门斩子》《卖苗郎》等。他还会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述“三国”故事。每逢雨雪天或农闲时,村里的叔叔大爷都会聚在他身边,吆喝着说:“来一段儿!来一段儿!”于是我家门前和窑洞里,真是门庭若市、热闹非凡。他讲故事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娓娓动听。我幼年就是在他的故事里成长,成了他最忠实的听众。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父亲的形象是那么高大,令我崇拜和敬重。

也许就是这一场又一场热闹的“故事会”,是父亲在疲惫不堪的农活间隙的精神享受和身体休憩,是他无数的苦日子里那微薄的“甜点”。让他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仅给别人带去了快乐,也给自己带去了无限的满足和享受。

父亲虽然大字不识,却有远见卓识。无论家境如何困难,他都坚定地支持我们兄弟读书。我清楚地记得:只要到开学时间,我们上学所需用的一切,都准备得妥妥当当。我小学毕业时个头已经长高,能帮父亲干活了。村里人就多次给父亲建议:“你身体不好,让孩子别上学了,在家帮帮你吧!”但父亲坚决不同意,坚定不移地说:“孩子才智不错,愿意读书还是让他继续读吧!”父亲的高瞻远瞩让我们都相继成才,弟弟后来还成为国家科技带头人。

父亲虽然没有文化,他却用一生的言语和行为,告诉了我们做人的准则: “勤有功,戏无益”;他要我们“百善孝为先”,告诫我们与人为善、富有爱心;他让我们乐观处事,知足常乐……父亲倡导的良好家风,影响了我们家几代人。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们家的孙辈儿都把自己的压岁钱拿出来,捐给了灾区百姓。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快一个甲子了,但父亲的精神和影响却从未离开过我们。在这又一年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我以明月寄托我们儿女们的相思之情,遥祝父亲天堂安好。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