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河南硅谷 智慧新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东新区龙子湖大数据产业园概念性城市设计方案招标
河南硅谷 智慧新城

C

方案

中部数谷 魅力云城

该方案提出,“一带五组”的空间结构,“3C”设计策略。

Cloud云数据+

通过大数据应用端,与本地产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相结合,构建“398”产业体系。

三大核心功能:行业应用、创新研发、展示合作。

九大支撑设施:智造产业街区、交通大数据应用中心、物流大数据应用中心、大数据实验室、众创中心、郑东数据标准中心、展示中心、大宗商品合作所、电商物流合作所。

八大配套功能:商业、商务、休闲、教育、娱乐、绿地、居住、市政形成云交通、云智造、云合作、云众创、云共享。

Charm 魅力彰显

塑造科技、低碳、动感的整体形象。

聚风引水——多样化的景观水系。扩大生态走廊和道路绿带,形成风道通廊,降低园区热岛效应。

透绿成网——以C+数谷为核心,布局13个街区冷岛,调节园区微气候。

活力共享——结合C+数谷,打造集创新交流、文体休闲、商业服务为一体的中央生态景观活力带。

双心引领——南部“数据之心”广场以活力为主题,布置音乐水景。北部“展示之心”广场以共享为主题,布置主题雕塑。

律动空间——博学路入口布置地标建筑,C+数谷两侧建筑体现“数据流”意向,具有丰富律动感的形体变化。高铁和107国道沿线界面,通过多层次、律动起伏的高层建筑群,展现大数据园区的高科技面貌。

绿色交通——适当加密路网,构筑街区化微循环系统。构建复合化、立体化慢行交通游线,规划3公里长云谷步道,通过景观连廊,联通各功能板块。

立体开发——地下停车空间共享,布置共享单车规范停放区,实现智慧停车。

生态多元——按照郑州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推进多渠道的低影响开发。规划园区综合管理信息中心,推进智慧园区建设,设置能源中心,低碳减排。

City城市融合

方案规划设计“园区、社区、校区”三区的融合,创建开放共享型园区。对大数据从业者、大学双创从业者、城市社区居民三类人群的需求进行分析,明确服务设施的类型、总量和布局。

在规划建设中优化调整,对原控规布局,增加大数据产业用地,增加众创研发用地,增加公共空间。并在满足净空要求条件下,适当提高建设用地的开发强度,新增建筑面积220万平方米。

方案中结合大数据产业特点,确定“引龙头,成集群”的分期策略。近期形成重点企业增长极,远期提升整合,形成产业集群。结合核心区开发模式,提出政府引导、专业运营、平台统筹的开发管理模式。

D

方案

数容天下 云享未来

方案围绕我国物流业和粮食生产,以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为核心,全面深入地规划和建设大数据产业链。同时融入交流展示、研发培训、旅游休闲、生态居住及多元配套等业态作为支撑和协同,打造有效循环的生态链,构建“云端智城、生态绿园、文化社区、生活天堂”,使龙子湖大数据产业园成为引领全国大数据生态产业链的前沿阵地,具有示范效应的特色园区,彰显郑州人文特色的幸福小镇。

云聚一核双心 智融一轴一带

方案规划对现状既定项目的研判,对水系和绿地系统的梳理,并结合路网细化和功能建筑嵌入,通过“铸心、通脉、塑形”等策略,形成总体的空间结构。

一核——即产业服务核心,分布在明德路两侧结合产业布置,由金融服务中心、企业俱乐部、亲水休闲客厅等组成,为企业提供集融资租赁、法律咨询、技能培训、设备采购、商业商务等于一体的专业服务。

双心——分别指北侧的生活配套中心和南口的会展论坛中心,北侧在育翔路设置主题公园、商务酒店、社区商业等,构成生活配套中心,融合文化体现特色,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在南侧入口处设置会展论坛中心、艺术博览、酒店、图书馆、智慧广场,形成会展论坛中心,为大数据产业提供深度交流平台和合作机会。

一轴——贯穿南北以大数据产业为主导的活力产业轴。

一带——沿育翔路以生活配套为主的智慧生活带。

方案以水绿为脉,通过多元完整的创业生态链条,高度的混合化功能布局,相互渗透的多样化空间,为园区高技术、高资金以及高人才提供优越、高品质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最终实现产城融合。

水绿双网交织 多核多点协调

方案围绕水系绿脉,整体打造“双心多点、两廊多带”特色景观体系。

双心——区块中心结合金融中心设置的公共景观中心以及结合主题公园设置的园林景观中心。

多点——结合智慧广场、会展论坛中心、养老中心等设置多个景观节点。

两廊——结合G107辅道设置生态景观廊道;通过水景设置核心景观通廊,为园区工作人员提供休憩交流场所。

多带——结合魏河、魏河改线、育翔路、博学路等设置绿化景观带。通过核心景观通廊及育翔路绿化景观带链接各景观中心及景观节点。

E

方案

数码园区 体验之旅

方案结合生态优先、创新高效、共享共生、复合有机四大理念,规划基地目标定位为区域型数据应用体验基地、创新型技术交流展示窗口、生态型综合服务发展平台,形象定位为E-PARK。

E凝聚代表四大发展策略:复合功能,体系提升;联动产业,创智转型;拥抱绿色,居业一体;智慧优享,有机生长。将规划基地建设成为集科研服务、文化创新、教育培训、学术交流、商务金融、居住配套等六大智慧服务为一体的复合功能园区。形成“一心两廊三轴、一环六核七片”的规划结构,结合产业功能布局及空间风貌塑造的需求,对用地进行科学规划。

E-PARK开启大数据体验之旅

在E-PARK形成六大功能分区,展示体验区、科技研发创新区、智能商务办公区、综合配套服务区、教育培训创业区、北部和南部居住片区,提出各片区功能策划、功能开发及风貌控制的要求,以不同的建筑空间组合满足产业功能需求。

两座标志性建筑对称设计喻为“智慧之门”,在整个园区给市民带来一场智慧之门开启后的大数据体验之旅。

着力打造“3+8+N”产业空间体系

E-PARK内构建“3+8+N”的产业空间体系,其中8个大数据创新产业区结合业态设计梳理为“一港七坊”的创新产业发展空间,包括智慧港、数据信息工坊、软件梦工坊、企业总部工坊、研创工坊、应用工坊、实训工坊、创业梦工坊。

“数据”元素无处不在

方案中规划从北侧引入一条水系与魏河相连,打造E-PARK内的生态廊道,在中心水系廊道设计中,通过分析“数据”文化的源起、发展和未来,将三大“数据”发展时期的主题元素植入各段廊道设计之中,打造一个由古至今的“数据”序列文化公园,命名为数据银河公园,构筑一个既能让体验者脑洞大开,又能感受到自然生态的绿色空间。

交通方面,E-PARK为创业及居住人群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在园区构筑立体的慢行系统,提升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舒适度;地面空间以生活联系为主,垂直空间以生产研发等办公联系为主,地下空间相互连通作为地下商业、地下停车及人防的使用。

服务设施上,高速通讯网络、云数据服务中心、E-PARK一卡通、物联网等智慧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用将使居民享受数据化的服务体验。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