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双寿图(国画) 杨世才
真味甜汤
书中的霞光
桃江品海
发自内心的着迷《那些有态度的收藏家》
武松打虎(剪纸) 徐 艺
牧心天地间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真味甜汤

♣ 石广田

“晌午吃的咸饭,黑了咱搅甜汤喝吧……”妈妈边说边从面缸里舀出半碗白面,倒入些清水,用筷子搅起来。

面汁越来越稠,越来越黏,变成面团就顺着碗底空转悠,没法子再搅了。妈妈攥起筷子改变方向,把面团在碗里用力地上上下下摔打,差不多胳膊酸了才停下来,这时候的面团已经很筋道了。最后,往碗里再倒入些清水,把面团泡起来,到了晚上搅甜汤。

盛了水的锅端上灶火,妈妈把面团碗里的清水倒出来,用筷子继续打面。经水泡过的面团很软和,打起来也没以前费力。水开了,面也打好,一边往锅里倒一边用筷子顺时针快速搅水,等水再开,甜汤就做成了。这样做的甜汤清亮透明,里面飘着一缕缕面筋,不沉也不浮。其实,甜汤不加糖并不甜,但也不咸。把不咸的汤叫甜汤,也有道理。

别看做甜汤的过程简单,一般人不好好学学练练,不是搅成糨糊就是煮成面疙瘩,味道就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甜汤喝起来平淡,味道跟大米粥、小米粥、玉米粥差别不大。但不能因为这就小瞧它,特别是在我的老家,把甜汤的那股子平淡,提升到了一个你咋都想不到的高度。

儿媳妇坐月子,最考验婆婆搅甜汤的手艺。甜汤好消化,加入红糖和鸡蛋汁营养更丰富,儿媳妇的一日四餐多半要喝甜汤。要是把甜汤搅成糨糊或面疙瘩喝上一个月,怕是这月子就更难熬了。细心的婆婆总是提前准备,准时准点打面、泡面、搅汤,把儿媳妇和宝宝养得白白胖胖。婆媳关系在一碗碗甜汤里一点点儿拉近,黏糊起来。 准姑爷第一回去丈母娘家,也要喝甜汤。按照习俗,姑娘的伯伯、叔叔等老辈人会来陪客,准姑爷难免拘束,酒不敢多喝,菜不敢多吃,能对付个半饱算是很放得开了。 “丈母娘疼女婿”这老话儿,可不是随便说说就算了。喝酒吃菜后,主食端上桌,一人一碗甜汤。准女婿用筷子往碗里搅两下,呦,碗底里藏着几个鸡蛋荷包。再偷偷两边瞧瞧,人家的碗里都是稀稀的清汤。

客气的准女婿,眼见这般待遇就会不好意思,夹起鸡蛋荷包给叔、伯谦让,随即得到这样的拒绝:“你妈专门儿给你做的,怕你头一回来吃不饱。” 准女婿听完这话,就算对丈母娘再有意见,也得给化没了。

可是,为什么要往甜汤里加鸡蛋荷包呢?为什么不把鸡蛋打成汁下到甜汤里呢?先别急着问,甜汤还有更讨喜的用处呢。

新媳妇娶到家,拜完天地入到洞房要开箱更衣。刚拿出钥匙,娶女客就搭腔了:“喝完甜汤再换衣裳吧。要嫁人了,欢得怕是早饭都吃不下。” 甜汤端过来,新媳妇刚喝下一小口,娶女客就强绷着脸问:“生不生?” “生!”新媳妇随口就答。众人“哈哈”大笑,新媳妇却一头雾水,还想辩解:“就是生!” 笑声更大,新媳妇再想,终于开了窍,禁不住满脸红云:一碗半生不熟的甜汤,不过是个小圈套,要的就是一个“生”字。这碗甜汤本就不是让新媳妇真喝的,大家笑罢,新媳妇用钥匙在甜汤里搅几下,就放到新床底下了。 村里曾有一个新媳妇,也许是她妈妈没提前交代,也许是真的饿了,半生不熟的甜汤端到手里,竟“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个精光。大家一个个目瞪口呆:这媳妇不精细吧?甜汤变成检验新媳妇智力的标尺,这应该是个特例。

至于为什么给准女婿加“鸡蛋荷包”,除了能让他吃饱,也像新媳妇喝生甜汤一样,借了一个字而已。

这就是家乡甜汤的真味,有亲情、有讲究更有故事……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