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足协签约洋哨 执法今年中超
古朴非遗带你穿越厚重历史
建业周末开启 海外拉练之旅
全民齐舞共享欢乐
1月银幕佳片多 国产影片欲突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古朴非遗带你穿越厚重历史
——“郑州非遗迎来发展春天”报道(上)

本报记者 秦华 文 唐强 李焱 图

辞旧迎新之际,“文化跨年夜 出彩郑州人”活动举办。跨年阅读会、跨年音乐会、跨年街舞展示、跨年行进管乐表演、跨年非遗项目展示以及零点灯光视频秀等六大主体活动如约上演。其中,非遗项目展示现场,古老非遗与行进管乐、音乐会等现代艺术交相辉映,更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

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专用称谓,下文均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已经走过了12年的时间。2017年对郑州非遗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近日,《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征求意见稿)》面向全市征求意见,预示着郑州将在法律层面上助推非遗保护与传承。新的一年,如何才能借助各方优势,让郑州这些代表着中原地域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重焕生机?记者近日进行了相关采访。

以“非遗”之管 窥见“文化相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非遗是从民间文化演变而来的,是中华数千年历史的见证者,是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郑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很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在这里生存、传承、发展、变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据“文化跨年夜 出彩郑州人”非遗活动现场负责人、郑州文化馆副馆长张洪涛介绍,跨年夜当晚的展示以各区为单位,共计甄选了80项非遗项目进行绝活绝技展示,为了体现多样性,原则上每个项目只挑选一家。观赏类的布老虎、麦秆画、葫芦烙画;实用类的手工布鞋、香包、健身药枕、李氏膏药;小朋友们喜欢的糖画、吹糖人、面塑、泥人、蛋雕、宋氏风筝、皮影道具;女士们钟爱的云肩、布艺堆绣、周山刺绣、水晶雕刻;还有常见的剪纸、撕纸、线编、条编、手工结;技术繁复的漆器、古琴、根雕、玉雕等非遗项目参与了此次展示,可谓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亮相。

“郑东新区CBD应该是最能代表郑州城市新形象的地方,这次能够在如意湖畔展示传统的手工艺品,说明古今的距离拉近了。”以做布老虎而远近闻名的董淑梅说,参加这次跨年夜活动,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还可以看看别人的作品,“平常我们这些艺人很少见面,这么大规模的聚会更少,这次真是个交流学习的好机会。”

“这次能集中看到这么多古香古色的非遗项目,特别是糖画、泥人等,仿佛把我带回到儿提时期,这种感觉很美妙。”市民王先生说,他这次还带着孩子到非遗展示现场,孩子看到这么多可爱而传统的非遗项目,显得特别兴奋和开心,“孩子平时玩的玩具、用的东西,大都是机器生产的,虽然这些物件也很漂亮实用,但总感觉缺少些温度。而这些非遗项目,绝大多数都是手工制作的,它们也许不像机器制作出来的那么漂亮整齐,但这些凝聚着手艺人手工劳动的小物件,却显得那样有温度,造型也大多很古朴,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文化是如何传承、延续下来的。”

传播中原文化

内外联动助力郑州非遗

郑州市自2006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已公布五批共18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有59个项目入选省级名录,6项入选国家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营造“文化相续”的自觉传播环境,除了以“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为基地把市民请进来,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更是经常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进社区、进学校、进公园、进广场,利用多种高端平台,开展多种形式宣传非遗项目及传承。而异地的交流,更是为强力推介郑州非遗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赵利涛介绍,2017年6月,“郑新融合”郑州·新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演宣传活动正式启动。我市省级非遗项目太乙拳、登封大鼓书、荥阳笑伞等动态展演及猴加官、香包、布老虎、糖塑、纸雕等静态展示和现场制作吸引了新乡广大观众,纷纷驻足观看并和传承人交流学习制作技艺。

2017年9月,为期一周的“文同源·心相连”郑州非遗项目交流展上,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甄选出登封窑陶瓷、嵩山木雕、面塑、蛋雕、剪纸等116件非遗展品,亮相台湾台东美术馆。中原古今文明深深陶染了当地民众,令人流连忘返。文化的异质同构使得两岸艺术在频繁交流中呈现出别样风采。

而各方力量的参与,更是给郑州非遗提供了发展的深厚土壤和广阔平台。

2017年11月19日,华夏非遗馆(中原馆)在郑东新区开馆。华夏非遗馆是由经济日报社《经济》杂志社等共同发起设立,以探索一套可行性强且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城市发展方案为方向,目标3年内在各地落成300家非遗馆,首期30家,河南是第一站。

谈及为何首家会落户中原,华夏非遗馆相关负责人张磊表示:“河南是文化大省,文化底蕴深厚,郑州作为河南省会,区域影响力巨大。后期我们会以郑州为中心辐射河南18地市,集展示、体验、国传、交流、创新、研究、孵化、教育、培训等功能为一体。除了向下深入,未来,各省与各省之间还会形成有机互动,共同推进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教与学相长

全方位培养非遗专业人才

近两年来,各地都开始挖掘当地的非遗资源,通过视频、展览等方式宣传推广非遗文化,并试图找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人才,是不可绕道的一个关键要素,更是目前非遗文化中的一大瓶颈。

“中国非遗保护从最初唤起民众保护意识的宣传,到非遗全国普查与国家名录的建立;从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再到非遗生态保护区的建立与整体保护,非遗保护不断推向深入。目前,人才缺乏的短板已经非常明显,未来尤其需要专业人才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事业中来。”国脉文化负责人李翔表示,早在2017年3月,国脉文化就与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签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创业基地”合作协议,开启了校企共建民族传统技艺专业、弘扬与传承非遗、为河南省培育非遗文化传承专业人才的新航程。

记者在国脉文化见到了该院“民族传统技艺”专业的3位新生,来自新乡的张嘉伟、来自周口的汪婷婷和来自信阳的刘佳佳。自9月入学以来,他们专业学习了剪纸、刻板,并初涉陶艺,兴趣和信心与日俱增。

汪婷婷说,最初填报志愿的时候,家人并不支持,他们根本没听说过“民族传统技艺”,担心毕业了找不到工作,最后她找来各种新闻报道,给父母解释,才做通了父母的思想工作。而如今对非遗有着深刻理解、对刺绣极感兴趣的汪婷婷,她的梦想早已不是找份糊口的工作那么简单。“我想把刺绣融入服装设计中,把汴绣这种具有中原独特文化的服装带给全世界爱美的人。”

据李翔透露,旅游职业学院新校区专门为该专业提供了6000平方米的场地,引进陶艺、布艺、雕刻、民族乐器、书画、剧目六大类代表性非遗传承技艺项目。目前基础设施已经完工,只待工作台、磨具等专业设备设施入场。届时,该专业的学生将和非遗传承人一起,在生产中实现教学相长。

孩子永远是未来和希望。2017年8月,郑州市教育局命名了24家中小学校外教育基地,河南省国脉文化产业园作为“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入列其中18家专业实践基地。

为非遗鼓与呼的冯骥才曾多次强调:“我们保护文化遗产,不是我们现在拿它发财,我们要留给后人,要给后人共享,我们必须要让后人知道我们原来的东西是什么样子,它的源头是什么样子。”希望借助孩子那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种下一颗颗喜爱非遗的种子,在不久的将来,开出神奇的花朵相互竞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