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不要人夸颜色好(书法) 徐志明
麦子黄了
家有藏书
抚摸老屋(外一首)
朝阳之光(国画) 张宽武
《借命而生》 中国版“肖申克的救赎”
三代人的高考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麦子黄了

♣ 潘新日

一眨眼,麦子就抖动着一身的芒,把沉甸甸的麦粒举到头顶。

麦子熟了!乡土路伸着长长的胳膊,把麦香递到村子里。

麦芒,刺疼了乡下。

老人们把电话打到孩子们各自务工的城市,跟他们说,麦子黄了,快回来收麦子。这些麦地里曾经的王者,如今都老了,干不动农活了,开始惧怕这场农事。

随即,刚刚修好的水泥路上,便会响起手提箱滑轮滑过路面好听的滚动声,这些声音直着回到家里,成了老人们的定心丸。

小村一下子年轻起来,有了活力。酒香,醉倒了乡情。

在外面打工,所有的作息都变得乡村不能接受了。老人们摇着头,看着大清早太阳红红的脸叹息。麦粒的炸响早让他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们心里的麦浪早把自己淹没在过去的旧时光里。

村庄,是行驶在麦浪里的船。

于是,那些挂在墙壁上,已经锈蚀的镰刀被取了下来。老人们坐在院子里磨呀磨,仿佛要把这一生都要磨薄,磨得透亮,磨得锋利无比。割了一辈子的麦子就在眼前,喊着他们的乳名,点燃了他们对粮食的钟爱。他们再次成为麦地里的刀客。

开镰,有冲锋陷阵的味道。

麦子都是有姓氏的,每家每户的麦子长势连接着这家人的勤劳程度,好歹都要看收成了。燕麦是麦地里的大个子异族,这些从老人们手里漏掉的野麦,一直在挨骂。

麦子黄了,布谷的叫声唤醒了乡下,返乡的人找到了从前,他们立刻和麦子为敌。

割麦是大活,属于青壮年的汗水和力气。对农家子弟而言,角色从不需要转换,旧时的衣服一换,麦子们便纷纷倒地。镰刀是麦子的刀斧手,所有的麦子都死在它的面前。

我的腰都要断了,直起腰的那一刻,我看见了父亲。他劳作的姿势让麦子跪成一片,对于父亲,收麦是他日渐衰老的年轮上最明晰的印迹,那一圈已经模糊不清。

乡村又开始了没白没夜的农忙时节,麦子,牵挂着乡村的全部,在阴历里折磨着所有的人。

日头越来越毒,习惯了城市里生活的年轻人开始感到了煎熬,地上是热的,手是黑的,汗水是咸的,一切都不适应了,本想偷一下懒,一扭头看见身后的老人们,便咬咬牙向麦子们弯下了腰。

收割是乡下最紧的农事,水就放在田埂上,渴了端起陶罐,对着嘴“咕咚、咕咚”地哽几口,饿了掰半截馍嚼几下。时不等人,都要乘着好天气把麦子抢回去,累,也是幸福的。

其实,村里早来了收割机,可老人们嫌割麦机割得不干净还花钱,就全家出动,一把一把地割,至少他们是心安的,这是祖祖辈辈的经历,对麦子的虔诚和恭敬也必须亲自动手,劳动,是先苦后甜的。

麦子黄了,亲情也黄了一次。

老人们都是庄稼地里的老把式,对年轻人割的麦子不满意,不是麦茬深了,就是麦子放得不整齐。老年人的愿望很简单,就是要麦子颗粒归仓。年轻人却不同,本身干活就是被动的应付的,一听啰唆火就上来了,就吵起来。麦地里,火气可大了。

即便这样,农活还是要继续的,在外面大老远赶回来,为的就是帮爹妈收割麦子的,吵归吵,麦子照例还要收,那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

中午的时光是最难熬的,爹娘都回去做饭去了,麦地里就剩下了青壮劳力,持续的升温,热得喘不上气。镰刀也钝了,不好用了,每一镰刀下去,都要使很大的劲,又累又饿,我们喘着气,任凭汗水尽情地流淌……

母亲喊我们吃饭的声音,顺着小路跑过来,我们直起腰,扔下麦子,拖着疲惫的脚步往家赶。屋子里真舒服!真想好好地睡一觉,可丢下饭碗,父亲又拿着镰刀下地了,我只好跟在后面,和父亲一起走进麦地。

路上,我听到了麦粒炸响的声音。我知道,麦子真的熟透了,不能再等了。

下午是最好过的,麦地的活,放开了干,会越干越凉爽,越干越起劲,迎面的麦子都被我放倒在地。麦子走过春秋,终于可以躺下来歇歇了。

麦地里有座新坟,是村东头六叔的。他用一生在麦地里堆起一座麦子的山,看着麦子在土地里轮回。

父亲割完最后一撮麦子,对着住在坟地里的六叔说,这些麦子我要收回去了,放心,我会在稻场再为你堆起一座麦子的山。麦子死了,在稻场堆着,人死了,在麦地里堆着。人和麦子一样,有着共同的归宿。

麦子黄了,它和外出打工的人一起回家。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