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不要人夸颜色好(书法) 徐志明
麦子黄了
家有藏书
抚摸老屋(外一首)
朝阳之光(国画) 张宽武
《借命而生》 中国版“肖申克的救赎”
三代人的高考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家有藏书

♣ 高玉成

买了一个新书柜,就把多年的藏书整理出来,一一历数,仔细端详。

藏书最早的是小人书,1971年的《列宁在十月》。封面有列宁画像,首页是毛主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名言,下面是自己稚嫩的笔迹:“一年级二班,高玉成”。非常感谢母亲对我的支持,小学期间,买了至少200本小人书,装了几抽屉,但是留存下来的只剩37本了。这些书有反映战争年代的《平原作战》《敌后武工队》,有歌颂小英雄的《刘文学》《闪闪的红星》,有农村题材的《金光大道》《决裂》,有忆苦思甜的《一块银元》,有革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还有外国故事《第八个是铜像》《看不见的战线》等。这些书我都看过无数遍,有些画面还在当时学画时反复临摹过,像印在脑子里一样,无论过去多少年,都记忆犹新,一见如故。

我小时十分爱惜这些小人书,10岁的时候,就动手给小人书包书皮,还学模仿线装书的样子,用棉线对书脊进行装订加固。书厚针穿不透,就用外婆的锥子先扎眼,再穿线。没人要求,也没人教,竟把每本小人书装订得结结实实,至今完好。然后还在书皮上题写书名,用橡皮刻一枚自己的印章盖上,又在书的左上角逐一编号。现存的37本小人书,编号最早的是6号《列宁在十月》,最晚的是102号《海岸风云》。

上中学以后,随着阅读能力提高,我就不再买小人书,而是买成人书籍了。那时候,书店单调的书架上,开始陆续摆上了再版的图书,如1977年再版的《诗词格律》,1978年再版的《唐诗举要》《李白诗选注》《杜甫诗选》《不怕鬼的故事》《刘白羽散文》,1979年再版的《杨朔散文》《骆驼祥子》《红楼梦》《水浒》《基度山伯爵》《契诃夫小说选》等,都被我买回家。那些年,书店是我课余最常去的地方,每见新书,总禁不住想买;尽管有些书不是当时能读懂的。记得1979年由叶圣陶题字的精装本《辞源》,是一次订购分期到货的,一年多四卷才到齐。1979年影印本《康熙字典》,不会使用也不会认古字,买了一段时间后又转让给别人,现在想来仍十分后悔!

1980年后,出版业进一步开放,日趋繁荣,加上自己参加工作后有了收入,买书就更方便了。那时候,不仅在本地,每到外地出差,也一定要去当地书店转转,买两本书签上时间地点姓名,以示纪念。上世纪90年代,是我买书的高峰期,现藏的中华书局出版的约三百卷本《二十五史》,以及《资治通鉴》《太平广记》《鲁迅全集》《莎士比亚全集》《傅雷译文全集》和十二卷本工具书《汉语大辞典》等,都是那个时期买的。进入2000年后,书渐渐买得少了,一方面是因为古今中外经典著作已经买了很多,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年内容粗制滥造和商业气息太浓的书充斥市场,有收藏价值的不多。

今天,望着琳琅满目的藏书,就像耕耘面对收获,心里格外踏实、满足。它们不论是“发小”,还是“故交”,或是“新知”,和它们相伴,永远不会寂寞。它们记载的是别人的思想、观点,留下的却是我的情感、记忆。它们默默地陪伴着我、影响着我、改变着我,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离不开它们,它们也离不开我。我将用我的一生守护它们、解读它们,它们也将用它们背后的一个个故事,供我回忆,充实我的内心和生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