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县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二七区致力发展楼宇经济
女“文青”是个种粮大户
荥阳两学校获 全国象棋特色学校称号
《独轮车上的喜嫁娘》嵩山开拍
39个问题“辣”味十足
山沟里种出哈密瓜
“百姓宣讲直通车”进社区
基层一线成为锻炼干部的“主阵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女“文青”是个种粮大户

本报记者 张立 通讯员 春灵

麦收过后是秋播,新郑市和庄镇的田间一片忙碌。付庄村的杨会霞也不例外,1984年出生的她身材高挑,端庄文雅,新时代新农民独有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杨会霞起初创业是从事农资生意。“农资市场不景气,朋友建议利用流转土地进行大规模种植。”2013年,经过考虑,杨会霞和家人在新郑市城关乡东郭寺村流转了400多亩土地,组建新郑市庄稼人种植专业合作社。

然而,当流转手续办好后,杨会霞却面临无项目、无技术、无资金、无经验的瓶颈。自小就有一股犟劲的她,硬是带领当地妇女们在小麦育种、花生新品种种植、大豆种植上大胆尝试,先后引进了众麦1号、众麦2号、豫花22、远杂9102等新品种;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精量半精量播种、冬小麦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花生起垄种植、大豆机械化收割等新技术,还有节水高产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创业之苦,她深有体会。“尤其是第一年,那真是酸甜苦辣啥都尝过。想着用机械收晒花生,但是机器不太实用,基本上还是靠人力。光收晒花生,我们就在地里耗了五六十天。”杨会霞说,那时候也没有滴灌系统,还得抻管浇地,种地确实辛苦,但她很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

经常和土坷垃打交道,杨会霞发现要想土里刨金,必须用先进知识武装头脑。“很多人都说新郑的土地不适合种大豆,可经过农业专家测试,咱这也适合种植,俺可以说是新郑大面积种植大豆的第一家。”杨会霞说这话时,特别有底气,自己田地里饱满的大豆确实让她慢慢地尝到了甜头。她说,干农业,还要扔掉老观念。

合作社里,各种先进的农用机器让人应接不暇:拖拉机喷杆式喷雾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背负式弥雾机、机动喷雾器、四旋翼电动无人植保机……满足了农业基地及周边地区作物病虫害防治需求。

如今,由于管理到位,技术领先,合作社流转土地由原来的400亩增加到了目前的1352亩,合作社种植的花生还逐年承担了省、郑州市、新郑市农业部门的试验示范工作及省农科院、省农大等农业院校的科研项目……

热土不会辜负辛劳的人。一路走来,杨会霞得到了郑州市、新郑市各个部门的帮助,她感激在心,并以行动回报社会。她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城关乡、和庄镇等6个乡镇500多名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