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市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水景广场”声名远播
“城市客厅”满载记忆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城市客厅”满载记忆
绿城广场
秋日美景
夕阳下的绿城广场 通讯员 崔书平 摄
绿城广场西游园

绿城广场之于郑州,如同罗马广场之于德国法兰克福。它是名副其实的郑州“城市客厅”,记录着郑州发展的点点滴滴,安放了郑州人生活的闲情逸致。

“绿城广场是郑州市的中心广场,是绿城郑州的点睛之笔。” 这是“度娘”对绿城广场的描述。

绿城广场始建于1986年,1987年5月建成对外开放,规划占地16.25公顷,实际管理面积达12公顷。广场位于中原路与嵩山路两条城市主干道的交会处,西靠市委市政府,东邻郑州大学老校区,地理位置优越。绿城广场以省电力公司办公大楼为背景,配以广场广阔平坦的空地,具有强烈时代感和开放性,造就了一个服务功能完善、空间布局合理、景观环境优美的独具中原文化特色的绿城广场。

改建后的绿城广场保留了原有的南北轴线,并以原有五座音乐喷泉水池为母体旋转90°形成广场东西轴线,以垂直的轴线关系增强了广场的稳定感。在扩建的东区形成了与西区原有音乐喷泉“水广场”相呼应的下沉式“石广场”。以“水广场”的高与“石广场”的低形成空间竖向对比,以“水广场”的虚与“石广场”的实形成空间虚实对比,丰富了广场的空间变化,增强了广场的吸引力。

改建后的绿城广场打破了传统的广场模式,体现了开放性,将入口拓宽,以大面积的广场硬化拉近城市与广场的距离,使广大群众更多地参与广场活动,参与城市生活。

改建后的绿城广场,强化了功能区分,将广场分成了集会活动区、中心文化娱乐区、园林观赏区等三大功能区八个地块,以满足不同功能需要,充分体现广场的文化、休息、集会性质的多元性、综合性。

广场的绿化实行“点”“线”“面”“乔”“灌”“草”相结合,尽力扩大绿化面积,体现绿城广场的主题和意境,绿化占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2.81%。

广场在原有巍巍嵩山、滔滔黄河两座雕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小品一组,和园林绿地浑然一体,突出了中原文化的特色。

广场的灯光多层次配置,广场的夜空多层次的灯光交相辉映,流光溢色,景色迷人。1600羽广场鸽安居绿城广场,深得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为省会郑州增添了新的景观。

绿城广场自建成以来深受群众欢迎,是我市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文化、集会、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绿城广场是畅游绿城郑州的第一站!有无数人每天都奔波在这里,用匆忙的脚步丈量着自己和这座城市的距离。

目前,因为地铁施工原因,该广场西北角附近、广场北侧、广场东北角附近的绿化实施了迁移,本次施工完成后,将对绿城广场进行整体提升改造,那时的她,会更加美丽。

本报记者 裴其娟 文 马健 丁友明 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