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2版:一座城的时空穿越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以笔为犁千秋业 只在承前启后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以笔为犁千秋业 只在承前启后中
——写在郑州日报社成立暨《郑州日报》创刊69周年之际

又是“骄阳渐近暑徘徊”的季节。

当圆荷始散芬芳,知了鼓翼而鸣,这沓墨香,在灿烂的阳光里再次迎来新的荣光。

这份荣光,源于69年前的那个夏天。

历史在69年前的7月1日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一份报纸应时而生,用责任、忠诚和使命开始记录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

这是一张光荣的报纸,毛泽东同志两次亲笔题写报头,和中国共产党同一天生日,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与郑州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

我们深爱着这片土地,为她点滴的变化欣喜;

我们见证城市的成长,为她奋进的足音自豪;

我们感恩伟大的时代,为她精彩的华章喝彩。

我们诞生于斯、成长于此,又在这里迎来新生,奋进、茁壮。

这,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我们骄傲,血脉里流淌的,是红色的基因——

出生的那一年,解放全中国的炮声正隆。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毛泽东同志坚定地说:“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69年前,《郑州日报》坚定跟着党,大踏步走上赶考的路。

69年后的今天,这场考试还在继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

我们骄傲,赶考的路上,和这座城市同行——

69年来,我们饱含着对城市楔于血脉的爱恋守望,展示中原更出彩、郑州有担当的时代风貌。

69年来,二七塔“淹没”在周边的楼群里,荒草滩上种下的“大玉米”拔地而起;西流湖依旧碧波荡漾,如意湖、龙子湖、双鹤湖风生水起,美景如画。

69年来,吱吱呀呀的“大辫子”电车退出历史舞台,现代化的地铁穿梭成网;高架桥、快速路,让出行更加便捷……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3元增长到GDP突破9000亿元,从“大郑县”到“郑中心”,一座内陆闭塞小城蝶变为中部地区对外开放高地,正向着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奋力前进。

我们骄傲,赶考的路上,一代代郑报人坚守初心、永恒接力——

69年来,我们用饱蘸新闻理想的纸墨华章,用汗水和责任,书写一代代郑报人的求索与冀望。

我们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丈量民情民意,用纸笔捕捉时代变迁,记录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沧桑巨变,分享人们幸福感获得感的每一个瞬间。

69年来,这座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节点、每一分成绩、每一次跨越,与世界拥抱互动的每一步征程,我们都是亲历者、记录者、见证者和推动者。时光流转,我们初心不改,坚定的政治本色,在郑报人的血脉中澎湃如昨。

我们骄傲,赶考的路上,一代代郑报人开拓创新、书写辉煌——

69年来,我们数度捧得“中国新闻奖”奖杯,四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们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打造郑报融媒“中央厨房·新闻超市”,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在全国赢得美誉;我们连续三年发掘推出三位“感动中国”人物,郑州大爱之城、温暖之城、正能量之城实至名归。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受中原大地迸发出的磅礴伟力,见证“大玉米”蝶变“金玉米”的传奇;我们书写“空中丝路”架起亚欧新通道,为郑州跻身中国“一带一路”最具开发潜力城市而骄傲。

我们欣慰“国际郑”的朋友圈越来越大,郑州城市实力稳步攀升;我们描绘千年贾鲁河的涅槃、脱贫攻坚的组合拳,我们更用笔墨书写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华彩乐章。

我们骄傲,赶考的路上,新时代的郑报人敢于担当、善于担当——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党报姓党,必须忠诚担当。

迈入新时代,面对更加深刻变动的传媒格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秉承“权威决定影响 品质引领未来”的办报理念,坚持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为读者奉献更多“悦读盛宴”,让主旋律更加响亮、让正能量更加强劲,继续做好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这一代人,继承了前人的事业,进行着今天的奋斗,更要开辟明天的道路。”

以笔为犁千秋业,只在承前启后中。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今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郑报人,坚定跟着党,在新时代的答卷上写下华美篇章。

69年风雨兼程,

69年砥砺奋进,

69年沧桑巨变,

69年春华秋实。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时光流转,初心不改。

今日始,我们将和我们深爱的这座城市一起,继续疾行在赶考的路上,用今天的奋斗成就明天新的荣光。

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郑州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