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水菱风露香
赵恒的尊老敬老情怀
绿荫深处别有天(国画) 白金尧
朱大可《古事记》 系列 一场文学的奇幻漂流
在山者知山(国画) 李巧凤
最美的浪费
心有光芒 必有远方 ——读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赵恒的尊老敬老情怀

♣ 贾登荣

赵恒是宋朝历史上的第三个皇帝,名号真宗。读元代政治家、军事家、蒙古人脱脱组织编纂的《宋史》发现,赵恒有一颗浓浓的尊老敬老情怀。

在《宋史》的记录中,赵恒在其执政的25年中,曾经发布过四次“文件”,从制度层面上来奠定尊老敬老的基础。在他即位的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他向全体官员发布了一道诏令,要求群臣要率先垂范,“近养父母”,并要定期检查,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赡养父母作为考核官员的指标。通过几年实践,他从各级官员的奏章中发现,由于一些官员任职地离家太远,家中又没有其他兄弟姐妹照顾双亲,出现无法赡养父母的情况。于是,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赵恒又发布了一道充满人情味的诏令。诏令说,凡“亲老无兼侍者,特与近任。”也就是说,官员的父母如果没有其他人照顾,这个官员可以在离家较近的地方任职。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赵恒又一次向全国下达诏令说,“赤县父老本府宴犒,年九十者授摄官,赐粟帛终身;八十者爵一级。”也就是规定说,凡是本区域的老人,当地政府要在过年过节时宴请;对年龄达到90岁的,给予官员的地位,并且终身赐给粮食衣物;对80岁的老人,享受贵族的待遇。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他又一次向全国颁发政令,“年八十者赐茶帛,除其课役。”也就是说,对于80岁的老人,不但政府要赐给茶帛,还要免除他们的劳役、捐税等,让老人们过上后顾无忧的生活。

赵恒不但在制度上打下尊老敬老的基础,而且还经常让地方官员汇报本辖区高龄老人的情况,然后给予特殊照顾。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他听说山东青州的李仁美、国凝母皆“百余岁”,便专门给青州的官员下达诏令,要求地方官员登门看望,代表皇帝赐给粮食绸缎。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他听说青州有一个叫赵嵩的人,年龄达到了110岁,又给地方官员发去诏令函,要求地方官员加以核实,然后上报朝廷。

赵恒在当政期间,虽然遇到过强烈的自然灾害、外寇频繁滋扰边境等重大事件,政务工作十分繁重,尽管如此,他还利用节假日、外出巡游期间,抽出时间接待老人、宴请老人、赏赐老人。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他专门让京城开封的“市政府”对全市老人人数进行了一次统计,然后亲自出面,“赐父老衣帛。”也就是在这一年,他还“召见大名府父老,劳赐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他在前往洛阳巡视路过中牟县时,专门通知地方官员,将本地老人召集到一起,他亲自接见并赐给这些人衣服钱币。在洛阳巡视期间,赵恒又在五凤楼下大办宴席,“召父老五百人,赐饮楼下。”紧接着,在大中神符元年(公元1008年),他又在京城开封的皇宫乾元门外,向1500名老人赐予“衣服彩茶”。即使在外出时,赵恒也念念不忘看望老人。就在大中神符元年(公元1008年)年底,他在结束了泰山封禅的行程后,又抽时间在泰山殿门“赐父老时服、茶帛”。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0年)春节期间,他给京城的老人赐给“酒食衣帛。”同年,他在外出巡视到达河南灵宝时,又“宴父老于湖城行宫。”从这些记载中,赵恒看望、宴请、赏赐老人居然达8次之多。

赵恒当政25年,下达四份“诏令”,从制度层面上关心老人;两次致信地方官员,关注高龄老人;8次出面看望、犒劳、赏赐老人,用自己的行动倡导文明的社会风尚,像赵恒这样尊老敬老的皇帝,在中国封建王朝中,恐怕应该是十分罕见,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