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不 看
赶集(国画) 王伟宾
秋听蛩鸣
彭学明推出长篇纪实散文 以书立传 为娘歌哭
醉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书法) 张晓林
品觅诗眼得诗趣
七律·秋悲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秋听蛩鸣

♣ 李星涛

秋夜,最让我痴迷的事儿便是散步到田野里,听各种昆虫生动地吟唱。

不知是喝了绿叶间的晶露,还是饮了如水的月光?虫儿们的歌声听起来是那样的清纯、明丽。顺着田埂,你听,这儿是“咿咿……”那儿是“唧唧……”还有一种叫不出名字的虫儿,伏在大豆的绿叶下,“嗞——嗞——”持续地鸣叫着,其声像是一束纤纤而柔和的光线,又如一缕颤动而微溢的水纹。听了之后,不由让人柔情缱绻,心境荡漾。

蝉在白天唱累了,夜晚大都沉静下来。偶有几只歌唱的,其声也是在嗓子里哼着,而且还有些沙哑,宛如石缝里渗出的水流,刺溜刺溜的,没有底气。

蛐蛐的歌声辨不清来自哪个方向,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细微袅袅,似山泉潺潺细流之声,又像天外洞箫之音。那带颤的“嗻嗻”声,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幽幽的,清凉如露,晶亮似星,好像是无数的珍珠撒在碧玉的盘子里。

《诗经》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金凤花开玉露中,戏将纤纸染深红。郎从北市桥边过,试买新雕蟋蟀笼。”这些都形象地描述了古代农历八九两月间是玩蛐蛐的最佳时间。我想,古人玩蛐蛐不仅是为了赌斗,还应是为了听声儿吧。

鸣虫中,歌声最美的要数蝈蝈。蝈蝈又名聒聒、螽斯和螽斯儿,颜色有绿色、浅绿、淡褐、黑褐等各种体色。会唱的都是雄虫,它们头大,脸长,牙尖,色呈淡蓝绿色,唱起歌来时高时低,就像波浪似的上下起伏着。仔细听一听,其声宛若是从古老的织房里传出来。有伊梭呀伊梭呀的机杼声,还伴有辘辘的沙筒的旋转声,难怪人们美其名曰:“纺织娘”。

蝈蝈喜欢住在芦苇丛中,它们有的伏在苇叶上,有的伏在苇秆的细柯上,像召开歌咏比赛会似的,高低错落地演唱。蝈蝈伏在苇叶上鸣叫时,苇秆下面的河水也随着微微地晃动,月光便从晃动的水面上反射到苇叶上。于是,芦苇荡里,光点斑驳,迷迷离离,形成了诗一样美丽的氛围。这让我也优哉游哉地惬意起来,恨不得马上也变成只蝈蝈,飞进芦苇荡中放歌唱起来。

蝈蝈性黠而灵敏,你还未拨开苇丛靠近,它已闻声倏忽下坠,边叫边遁入苇叶深处,靠着一身绿色,藏得不见踪迹。此时,你不必着急,蝈蝈惊魂稍定片刻,马上又悄悄爬上苇叶,安然振翅不已。当其脊背处振动裂开时,发出声音便粗犷有力;当其脊背处平复下来,只双翅振动时,那声音便沿着波峰优美地滑下来,变成一种沙沙沙的声响。

我有些惊奇,这小小的虫儿竟能奏出如此美妙的歌儿。于是就静蹲在苇丛边,打开手电筒,仔细观察起来。蝈蝈大都是绿色,小头大腹,前翅淡绿,苇叶似的紧抿在一起,后翅乳白,轻似薄纱。左前翅靠近脊背的地方有块三角形褐色的东西,俗称“锉子”;右前翅的根部有两小片凹下的发音镜,双翅一振动,锉子便摩擦发音镜,美妙的歌声便是这样唱出来的。别看蝈蝈白天看起来浑身绿得有些干滞,不够鲜亮。可夜间只要将其置于荧光灯下一看,它马上便楚楚得有了灵性,莹润得如块翠玉,可人极了。

蝈蝈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先人在《诗经·周南·螽斯》中专门记述了蝈蝈,并抒发了对其多子多孙的羡慕之情。“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这首诗,声调和谐,反复咏叹。读之,仿佛已经置身于充满蝈蝈鸣声的秋夜了。

生活中,有的人喜欢气势恢宏的交响乐,有的人喜欢优雅抒情的小夜曲,而我却独爱秋夜中这虫儿的鸣唱。那歌声自然纯净,混乱之中又整齐划一,浑然之间又节奏鲜明。它将秋夜烘托得宁静而美好,也将我的心洗成了一颗晶露,闪烁在乡野碧绿的芦苇荡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