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鼎新、大公、中和 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鼎新、大公、中和 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
——专家学者聚郑研讨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
赵德润
李伯谦
朱士光
宫长为
崔 波
李立新
蔡全法
阎铁成
刘五一
顾万发
刘文学
李顺兴

9月11日,“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研究专家论证会在郑州召开,根据会议达成的共识,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可用三种形式表达:一是宏观纲领性的表述:“鼎新、大公、中和”;二是社会活动或对外宣传可概括为三个层面24个字:“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以人为本,中和大同”;三是论述文章或学术研究专题可运用六种精神具体表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厚德载物的仁德精神;天下为公的正大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中和大同的和谐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黄帝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志的源头性标识。为了进一步弘扬黄帝文化,我市专门成立“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课题组,对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进行探析,并形成了研究报告。9月11日,郑州市政协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委会举办“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研究专家论证会, 对研究报告进行论证研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研究报告建立并完善了对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的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是对新时代黄帝文化研究的新认识、新发展,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会议达成如下共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进行国家级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需要构建全民族公认的精神标识和符号。

二、从黄帝文化中提炼展示具有高度民族性,同时又具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与精髓,有着重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三、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可用三种形式表达:一是宏观纲领性的表述:“鼎新、大公、中和”;二是社会活动或对外宣传可概括为三个层面24个字:“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以人为本,中和大同”;三是论述文章或学术研究专题可运用六种精神具体表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主要体现在努力奋斗、持恒执着、追求梦想等方面;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主要体现在开放包容、肇始文明、日新又新等方面;厚德载物的仁德精神,主要体现在德施天下、仁爱百姓、克己奉公等方面;天下为公的正大精神,主要体现在国家认同、除暴安良、兼济天下等方面;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善政为民、持续发展等方面;中和大同的和谐精神,主要体现在尚中崇正、和平共处、民主融合等方面。”

会议提出以下建议:

一、期待郑州市今后继续深化黄帝文化研究工作,切实做好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的系统阐释,进一步完善黄帝文化的理论研究体系。

二、要持续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及相关活动,立足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华人共同精神家园”的目标,把大典和论坛打造成为传承和弘扬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的核心工程。

三、将提炼展示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与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黄帝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四、将提炼展示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作为郑州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抓手,进一步与干部群众进德修业学习相结合,促进干部队伍建设和市民文明素质提升,服务执政能力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五、建议郑州市突出黄帝文化优势,加强黄帝时代可考历史研究,加强具茨山岩画等历史遗址的保护、研究和展示。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要塑造体现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的城市风貌。

会议认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更加要研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继往开来,创造转化,创新发展,使中华文明绽放出更璀璨的光彩,走在人类文明的前列。

创新黄帝文化研究 意义重大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特别顾问、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研究员 赵德润

《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探析》在大量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将史料记载与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正确研究方向,站位高远,立论宏大,结构合理,论点丰富,论据充分,论证缜密,建立并完善了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的完整研究体系,对提炼论证的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及其三种表述形式我非常赞同。

新时代,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期待郑州市继续深化黄帝文化的研究工作,切实做好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的系统阐述,进一步完善黄帝文化的理论研究体系。

研究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

适逢其时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古代文明研究主任 李伯谦

《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探析》这个研究报告提炼总结出了黄帝精神的六大方面,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厚德载物的仁德精神、天下为公的正大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中和大同的和谐精神。这六大方面政治站位高,分析全面,把握精准,是目前对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最新的最高层次的概括。说它新,是因为它与我们倡导的民族精神是一致的,与时代精神是一致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与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的强化精神文明标识、坚定文化自信要求,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是一致的。 同时,说它新,因为这是关于黄帝精神最为全新的论证和表述。说它高,是因为它不是站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某一个阶段,而是站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全过程来论证。是因为它不是站在黄帝事迹的局部,而是站在黄帝事迹的整体论证。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对弘扬传统文化、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发扬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新理论、新思想至关重要,又适逢其时。

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

精髓研究适时适地适人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都学会前会长 朱士光

当前我们进行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的研究论证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文化工程,意义非凡,我认为由郑州地区的学者来完成这项重大文化工程,可以说是适时、适地、适人,非常重要,也非常合适,只有我们郑州地区的学者来完成这项任务最具有权威性,能为当代全球华人所接纳,也能为后世子孙所传承。

《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探析》首先是根据文献记载,也包括民间传说和考古证据,认定了黄帝的功绩,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最后探析总结出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可以说用一种沉稳叠进的方式加以推进总结,进行提升凝练。我觉得程序非常合理,方法非常科学,所得的结果内容也非常精准。下一步要广为宣传,使我们炎黄子孙能从中进一步感受到黄帝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现实的教化功能,并使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更好地展示于全球华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顺利构建。

鼎新 大公 中和

体现中华文化核心价值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宫长为

《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探析》这个报告选题精到、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论证扎实,突出表现在四有: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收获。报告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紧扣时代主题、阐发了黄帝精神。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这个方面的把握,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精髓是经学,经学的贯穿是周易,事实上黄帝文化是周易的源头。 我们讲“鼎新、大公、中和”,鼎新,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大公,我们讲地势坤厚德载物,是讲仁德精神;中和,可以概括为和谐精神。 这三个层次六个方面,基本上把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出来。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就是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黄帝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这个提炼我觉得很到位。

鼎新 大公 中和

体现天道地道人道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长、郑州大学《周易》与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 崔 波

《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探析》视野宏阔、高屋建瓴、论证细密、观点明确、切合实际。该报告站在时代的高度,用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念,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确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报告中提出的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可宏观概括为“鼎新、大公和中和”,既有历史高度又有强烈的时代感,做到了客观、科学、实事求是。其中,鼎新就是天道,大公就是地道,中和就是人道。 我们每个人、每个团队、我们的国家民族都要履行天地之道、履行人道,才能发展好我们的事业。

着眼新时代 立足于为民

放眼于世界

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 李立新

《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探析》通过对考古发现的运用和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吸纳,提炼总结出了“鼎新、大公、中和”,可以说言简意丰,抓住了黄帝文化的精髓,突出了黄帝精神的核心要义。我认为做到了着眼新时代、立足于为民、放眼于世界。

着眼新时代。“鼎新”突出了黄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了黄帝文化的当代价值。我们研究黄帝文化,应该关注现实,关注黄帝精神与现代的贯通之处,挖掘总结提炼黄帝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而鼎新正是黄帝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贯通之处。立足于为民。“大公”强调黄帝文化的民本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度契合。放眼于世界。“中和”强调黄帝文化的世界意义,抓住了黄帝文化中的和平理念的精髓,是中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出的最好的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

是民族精神之魂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蔡全法

黄帝文化不但是传统文化之根,而且也是民族精神之魂。 《黄帝精神标识与精髓探析》一文总结提炼出的“鼎新、大公、中和”是对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的高度概括。 古代黄帝将氏族社会带入古文明的门槛,宣告了野蛮时代的结束,这是极其伟大的历史创举,是鼎新的基础。 大公,实际上从黄帝开始重视天下为公,要讲究统一。包括目前所提出来的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也都是来源于黄帝的大公思想。 中和,实际上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家庭和谐,第二个层次是社会和谐,第三个层次是天下太平。这三个层次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提炼符合当代发展的精神

就是继承和弘扬

郑州市文物局原局长 阎铁成

民族的发展需要精神的引领,世界上有很多文明,但是完整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要在未来发展得更好,我们必须不忘初心;民族要发展,必须让黄帝文化精神来做引领。

时代的发展需要对黄帝精神进行重读和提炼,尽管大家对黄帝有着不同的认识,但不可否认,大家都共同认定黄帝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识,黄帝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旗帜。如何用我们老祖宗的精神为我们今天的时代服务,我们就需要对历史上的那些东西进行梳理、提炼,提炼出符合指导我们当代发展的黄帝精神,这就是继承和弘扬。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黄帝精神做强大动力。我们梳理出“鼎新、大公、中和”这样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是为我们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特别到强起来服务。这六个字能够指引中华民族从五千年前一路走到今天,我相信一定也会成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黄帝文化具有

强大向心力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画常务理事 刘五一

具茨山又名大隗山,在历史上,山上的历史遗存众多,被称为神山,具茨山岩画是丰富的宝藏,破解岩画断代难题是世界性的难题。黄帝故里办成了全球华人的拜祖圣地,十几年来,通过归纳总结出的“和平和睦和谐、同根同族同源”主题,彰显了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的强大向心力。 可以想象,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很多部族在一起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具茨山岩画是一种文明岩画的表征,是神圣的。与黄帝时代有关的文化符号,如圆形图像,多数岩画图形代表三爻和六爻,在几千年前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凿出这样有智慧的符号,它们一定是代表了什么。从轩辕丘到轩辕黄帝,这些岩画给我们展示了信息,把这些信息串联起来也许我们可以得到某些结论。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应该是存在的,而且就在中原。

在郑州研究黄帝文化

非常有意义

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顾万发

仰韶文化遗址密集分布在我国的两大区域。一个是关中甘肃中部,一个就是我们郑州地区。郑州的代表性遗址包括秦王寨、青台遗址、尚岗杨遗址、汪沟遗址和点军台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在郑州地区广泛分布。按照文献的记载,根据学界大部分人的研究,认为仰韶文化可能跟黄帝有关。通过考古,还有从文献的角度可以推导出郑州是黄帝的故里,仰韶时期郑州这个大中心跟黄帝密切相关是更加可信的,因此我们在郑州讨论黄帝文化的精神标识与精髓非常有意义。

鼎新大公中和

是黄帝精神的集中体现

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刘文学

文献记载的黄帝功德是对黄帝精神标识与精髓的最好诠释。黄帝有五大功德:一是黄帝首次统一天下。黄帝通过与炎帝、蚩尤的战争,首次统一了“万国”氏族部落,这里的“统一”就是“鼎新”,“天下”就是“大公”。二是黄帝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有熊国”。“创建”就是“鼎新”,“万国”变为一个统一的“有熊国”,“大一统”就是“大公”“中和”。三是黄帝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民族华夏族。形成了以黄帝族为核心,以黄炎蚩三族为主体,融合四方夷狄羌蛮等,变“万国”氏族为一家亲,体现了鼎新、大公、中和的思想。四是黄帝肇造了中华文明。使中华古国跻身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使华夏民族过上文明社会生活,充分体现了“鼎新”“大公”和“中和”的精神。五是以黄帝姬姓为主体的姓氏融合造就了华夏民族。出自黄帝姬姓之后的姓氏数约占中华姓氏数的90%以上,姓氏融合造就华夏民族过程就是“鼎新、大公、中和”的过程。可以说,鼎新、大公、中和是黄帝精神的集中体现。

“龙”的精神

就是中和包容精神

国学专家、郑州传统文化管理学会会长 李顺兴

古籍中有关黄帝与龙之关系的记述表明:龙很可能原来是黄帝自己氏族的族徽,立国后成为“国徽”的核心图案。

自古及今,一个家族团体与主权国家,有自己的特有标志很普遍。黄帝从诸兽各取一个部分合成为龙,表明了黄帝的立国原则:各部族、各方国一律平等,共同拥有国家主权。

龙的基本寓意是:中和合作,天下为公。中和、共和、合作、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是人类各民族文明进化的共同方向。中和合作,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传承不绝的基因。

历史上,缺乏机动性的农业民族,被机动灵活的游牧民族征服,十分寻常,但被征服后的农业民族,能在文化上反过来征服自己的征服者的,唯有中华民族。有人把个中原因归结为汉族人口众多,这是非常表面化的解释——征服者的人口比被征服者多的,几乎没有,少数征服多数是基本定律。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反败为胜的原因肯定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中和包容精神——正如老子所言:容乃公,公乃大。

按发言顺序刊发

文字整理 本报记者 李 娜

见习记者 翟宝宽

摄 影 本报记者 丁友明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