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阅读是最有情义的事
报人赵超构的“多面人生”
人生好比乘车
一叶尽知秋 季节又开头
杨鸿年:用歌声讲好中国故事
秋去秋来又一年
误传千年的“破天荒”
“再生服装”面世
你的“咳喘”病因或许在胃上
吃粗粮如何缓解腹胀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报人赵超构的“多面人生”

□ 徐世槐

赵超构是我国新闻界的一面旗帜,曾七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采写长篇报告文学 《延安一月》,撰写振聋发聩的杂文万余篇。赵超构出生在浙南文成梧溪外婆家,《报人赵超构》作者富晓春是赵超构的同乡,打小就敬仰赵超构,并视他为偶像。富晓春曾长期担任地方报社副总编辑一职,由于职业的缘故,使他更想接近这位新闻界的老前辈,试图“去读他,去品他,去发现他”。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然而在个体之下,又有着许多的面。此前,赵超构给公众的印象一直是一个“高大全”的形象,读了富晓春的《报人赵超构》后,不禁眼前一亮,它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多面的报人形象。在这本书中,赵超构是个极普通的 “凡人”,经常以“东瓯布衣”自居。他有难舍的故乡情结,喜欢吃家乡的盘菜、鱼生,还用温州方言教女儿、外孙念儿歌;他喜欢穿便装,住陋巷,喝老酒听京戏,乐做寻常老百姓。他曾是上海作协副主席,可他总以记者自居,从不承认自己是作家;他不喜欢给人写序,他说“我没有那个水平”;这位“一笔曾当百万师”的巨笔,竟然“不敢给大报写稿”,直到74岁才出版第一本杂文集;他从来不写自传性文章,有人要为他树碑立传,他虎着脸说:“我有什么好写的!”

这本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刻画了一位平民新闻家的 “多面形象”,为读者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报人赵超构。此书不同于同类正传、评传,倒类似于外传或别传。它不是以人物生平时序为线索,而是以人物生平内容归类,分为 “望乡之情”“报人生涯”“杂文杂事”“嘤嘤求友”“且寻风雅”等五个部分,就像拿一根红丝线拾掇珍珠一样,巧妙地将赵超构散落的生平史料以并联方式贯串一体。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