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论道城市设计 共筑美好未来
人力资源市场 “薪情表”发布
网络安全宣传周“法治主题日”活动启动
持续发力交通秩序整治营造安全畅通出行环境
高质量规划设计 推动高质量发展
开展现场观摩提升党建水平
“双节”廉政谈话 营造风清气正环境
多措并举做好“三秋”禁烧工作
东区打造公厕“升级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聚焦2018首届郑州国际城市设计大会
论道城市设计 共筑美好未来

本报讯(记者 覃岩峰 成燕 黄永东 聂春洁 曹婷)城市设计关系城市品位,更与群众幸福紧密相连。昨日,2018首届郑州国际城市设计大会进入专题论坛阶段,全天七场论坛座无虚席,专家们围绕城市设计理论、多元创新与工程实践、社区营造与城市活力再生等多个主题,放眼全球,从美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摘取历史和现代城市设计及建设的经典案例,结合广州、深圳、北京、上海、西安、琶洲、雄安、郑东新区等地区讲解具体操作,发表真知灼见,共谋城市发展。

以人为本让城市更美好

城市的多元化让群众生活更加美好,围绕“城市设计的多元创新与工程实践”,“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前沿”等主题,专家学者阐述以人为本进行城市设计的理念。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祁斌认为,城市设计给人们提供的是一种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应该秉持可持续性的理念。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庄宇表示,城市设计的本质就是把街道、交通、建筑等原来分离开的物质系统和市民日常生活的活动系统综合起来。所以,任何做城市设计,无论是总体层面的,或是局部层面的,都应该和人息息相关。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规划师杨滔也表示,大家通过数字方式把物质的世界呈现出来,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的体验,因此城市设计最关键一点还是人的体验。

同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孙一民认为,城市设计应更多关注人的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根本上讲,做城市设计就是为城市创造公共空间,必须重视城市设计跟人的关系。他表示,城市设计不能总是用一个很宏大的整体建筑形象去宣示什么主题,而是应该首先注重公共空间的舒适性。此外,城市设计要考虑未来实施时建筑工程的可行性,提升建筑舒适度。

点赞郑东新区建设案例

“郑东新区是一座共生城市,包括新区与老城区的共生,现代与传统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在开场演讲中,郑东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对郑东新区的设计方案进行了重点阐释。作为新陈代谢理念的重要体现,郑东新区表现为“城市是一个生命体”,通过环形城市、细胞体和神经系统形成了一种新陈代谢的模式组团、可持续发展。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赵元超认为,郑东新区的建设案例是时代少有的城市样本,它以城市设计的视角,通过对城市“看不到的地方”改造,比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下环境处理等,进行尝试创新,不断重塑城市特色和精神,值得学习取经。

“城市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韩林飞也为郑东新区在关注土地历史使用的基础上所做的新城建设工作点赞。他表示,郑东新区在世界新城建设过程中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

让城市留住历史记忆

如何让城市留住历史的记忆?如何通过建筑设计传承厚重的文化内涵?在“历史场所精神再现和文化传承”专题论坛上,专家纷纷建言献智。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赵元超以《城市中的新建筑》为主题,对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保护和发展展开深入阐述。他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从大规模快速增长走向在城市中建设城市的微创式精雕细刻,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应以城市的视角,重塑城市特色和精神,用城市设计的方法重建城市新格局。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吴晨则围绕《北京的城市复兴》主题,生动展现北京老城区实施的“保护、整治、复兴”等系列规划设计理念。他认为,城市复兴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可以从空间形态、文化生态、经济业态、环境生态等多个维度切入,通过城市设计为城市复兴注入活力。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薇从南京城墙规划建设切入,提出如何对城墙进行保护、利用和城市设计。她认为,历史遗产保护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日益重要,而城市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保护的内涵,如何建立合适的体系方法非常重要。跨越时空进行保护研究与设计实践,既是一种挑战,也是对场所精神的延续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肖伟生动阐述了“武汉的城市性格”,他认为,场所精神的呵护不仅是一个涉及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主题,它同时也涉及那些延续历史场所精神的新建筑的设计和建造。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章明现场讲述了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示范段”设计理念。他说,上海正从“旧城改造”模式向“城市有机更新”转变,进入“十三五”,上海以保留保护为主的新思路,特别强调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从原先的“拆、改、留并举,以拆为主”,转换到“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

以“好蓝图”创造未来城市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逐步由资源主导转向创新主导,经济发展由金融资本独撑转向智力资本并重,城市创新空间概念随之提出,其中高科技园区最具代表性。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总建筑师王振军认为,后工业化时代,城市结构普遍呈现两极化状态,一极是中央商务区(CBD),一极是开发区,建设量大、建设速度惊人,是国内高科技园区的典型特征。在谈到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与未来时,王振军表示,高科技园区的设计应当通过对园区各要素进行定性和定量有机结合的方式,使园区空间结构和环境品质达到最佳状态,创造出人与自然、人与建筑良性互动、充满活力的环境,从而保证园区高效、健康、持续运行。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薛明认为,中国城市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量”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质”方面留下不少遗憾。很多城市热衷于壮观场景,对视觉的震撼力关注过多,对城市的内在活力、高效运行、生活便利等相关城市空间特质却关注不够,尤其容易忽视在城市微观层面的人性化考量。他认为,作为建筑师,应当结合建筑设计项目,从街区的微观层面入手,向周边城市肌理延伸,深入考虑建筑与城市街区的关系,并处理得当,让建筑与城市原有肌理保持有机联系。

“集聚产生城市,集聚产生规模,规模产生效益。”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彤认为,我们目前的城市空间集聚规模还不够,应该进一步加强,因此提倡城市设计应基于集聚的理念打造城市“科学共同体”。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正功提出,不仅要“一张蓝图绘到底”,还要注重是一张“好”蓝图绘到底。

从城市设计里的历史文化传承,到多元创新和工程实践的思考,再到对未来城市设计的畅想,专家学者智慧之光点燃论坛现场,形成共鸣。对此,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刚的一席话似有注解:对于城市来讲,公共性永远是最重要的底色,应该培育一个机制,让所有的居民能够自发地参与城市更新;对于市民而言,生活不仅仅和商业相关,而是要把它与城市的文化特色、历史记忆一起传承、融合,描绘出一幅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