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市健康城市建设三年规划(2018—2020年)》42问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同参与 共分享 健康城市建设 “郑”前行
《郑州市健康城市建设三年规划(2018—2020年)》42问

2018年8月6日,市政府印发了《郑州市健康城市建设三年规划(2018—2020年)》,为我市健康城市建设提供了遵循,勾画了蓝图,规划提出的郑州健康城市建设目标是什么?将采取哪些措施保障这些目标的实现?将为广大市民群众带来哪些福祉?日前,市爱卫办、健促办负责人就诸多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问:为什么要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答: 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8.52%,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可能达到60%,到2050年,全球70%的人将生活在城市。城市化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又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们健康产生影响,如食品安全、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失业下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吸烟、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外来流动人口健康和安全问题以及老龄化问题。

健康城市是卫生城市的升级版,通过完善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改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健康服务,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

建设健康城市是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载体,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2.问:“十二五”末,我市城乡居民健康处于什么水平?

答:“十二五”以来,我市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4岁,高于2015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76.3岁,并已超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设定的2020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77.3岁。2015年,全市婴儿死亡率降至3.0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4.29‰,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6.36/10万,均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并提前实现《“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中设定的2020 年全国平均为7.5‰、9.5‰和18/10万的目标。居民幸福感得分为70.9分(满分100分)。

3.问:“十二五”末,我市城市健康环境如何?

答:“十二五”期间,我市城市健康环境得到改善。以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为重点,全市不断加大市容环境卫生治理,创新精细化管理、以克论净、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占道等整治措施,不断提升环卫保洁质量。建立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有效降低“四害”密度。2015年末,城区生活污水全部收集和集中处理率达到95%、建成区生活垃圾全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积极推行农村卫生环境“五位一体”(组保洁、村收集、乡镇运转、县市处理、市督导考核)制度,改善村容村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85%。积极打造健康步道、健康广场、健康主题公园等健康支持性环境。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1平方米,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3%。公园达到81个,公园面积2431公顷,公厕966座。顺利通过2017年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4.问:“十二五”以来,我市健康社会保障取得了哪些成绩?

答:“十二五”期间,我市健康社会保障逐步改善。“十二五”末,全年城镇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2.2万人,比上年下降19.6%;农村居民享受最低保障10.6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4亿元,下降6.2%。全市参加失业保险158.39万人,比上年增长15.8%;年领取失业保险金者1.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34.1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医疗保险总人数为164.9万人,比上年增长2.7%;接受城乡医疗救助17.6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12.6%;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5277.6万元,增长42.2%。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亿元GDP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至0.0137人。加强食品安全整治抽检力度,评价性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6.6%。

5.问:我市健康服务能力目前处于什么水平?

答:健康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十二五”末,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人均50元/年、40元/年。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5.42%,管理0~6岁儿童56余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91.7万人、高血压病患者44.6万人、II型糖尿病患者16.8万人、重性精神病患者报告患病率2.245‰;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86.49%,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为91.47%,孕产妇系统住院分娩管理率为92.71%。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达到90%以上。传染病防控落实到位,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缓解了艾滋病疫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全市5个县(市)12个县级公立医院全部纳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现全覆盖。2011—2015年全市卫生总投入84.93亿元。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263家,其中:医院20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919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17个,总床位76321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33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4.466人。

6.问:近年来,我市在培育健康文化方面有哪些亮点?

答:健康文化进一步改善。组织卫生计生系统20 家单位4000余人参加第九届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向公众倡导“人人参与、人人健康”的理念。开办健康主题网站(主页)20个,每万人口拥有志愿者人数达到823人。

7.问: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市健康城市建设还有哪些短板需要拉长?

答:“十二五”期间,我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在人民健康、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巨大的发展。但是,随着城市化和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郑州市卫生与健康领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重治疗、轻预防的模式仍未得到扭转,慢性病患者的治疗率和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较低;市民健康素养依然偏低,市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不高,过度饮酒、不合理膳食、吸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较为普遍,运动和锻炼时间不足,健康生活习惯尚未普遍建立;城乡之间、市区内区与区之间健康差距依然存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相关公共卫生工作还需落实到位,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还需加强;环境污染问题与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环境的需求矛盾依然突出;老龄化人口比重持续上升,高龄化现象明显,人们对养老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

8.问:制定本规划的背景是什么?

答:目前,健康城市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鼓励和支持开展健康城市建设。2015年,国家卫计委启动《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明确要求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也越来越注重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健康生活方式,对健康服务内容提出了新的需求。

因此, “十三五”期间,加快郑州市健康城市建设, 制订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全人群健康的策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9.问:制定本规划的依据是什么?

答:本规划在对郑州市健康城市现状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河南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规划》以及《郑州市“十三五”卫生与健康发展规划》等规划和意见制定。规划范围为郑州全市行政区域,规划期限为2018—2020年。

10.问:本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本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工作方针,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思路,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优质资源下沉,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着力优化健康服务,积极构建健康社会,努力营造健康环境,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全力推进郑州市健康城市建设。

11.问:本规划的发展原则是什么?

答:本规划的发展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将健康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各方面政策,改善健康环境,完善健康设施,促进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健康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完善多部门协作机制,有效整合各职能部门和专业机构的行政资源和技术资源,创新协作联动机制,鼓励、组织和支持社区、单位、家庭和个人参与健康城市建设活动,形成全民动员、全民行动和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坚持城乡协调,公平共享。着眼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和管理向农村延伸,进一步优化卫生与健康资源,改善城乡卫生基础设施、环境面貌、居住条件和生活保障等,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推动城乡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均等化。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发展。要通过全面科学的分析找准影响郑州市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科学施策,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建设的策略、方法、模式,循序渐进推动健康城市健康乡村持续发展。坚持项目管理,定期评价。从健康促进的源头入手,按照健康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针对严重影响城市健康的不利因素,项目化管理,明确责任,积极推进。建立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定期监测,客观公正地评估健康城市健康乡村建设进展情况和效果。

12.问:本规划制定的健康郑州建设总体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到2020年末,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提高健康素养,促进人群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健康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任务位居全国前列,建成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13.问:本规划制定的健康环境建设目标是什么?

答:加强健康环境建设。坚持防治并举,强化源头控制,统筹推进大气、水和土壤为重点的污染综合治理,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到2020年末,郑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2.5%以上,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下降30%以上,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景秀、宜居的美丽郑州。

14.问:本规划制定的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目标是什么?

答:构建健康保障体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社会保险参保全覆盖,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到2020年末,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15.问:本规划制定的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目标是什么?

答:完善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以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养老服务为重点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全市范围内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化和均等化。到2020年末,全市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增加至2人,每万人口拥有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8.5张,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公共卫生防控干预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16.问:本规划制定的培育健康人群目标是什么?

答:扩大健康人群规模。全面提升市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到2020年末,人均期望寿命达79.3岁,居民健康素养达到21%,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1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38%。

17.问:按照我市健康城市三年规划,要实现以上目标,需要落实哪六大发展任务?

答:健康城市建设涵盖面广,要实现我市健康城市建设三年规划的目标,需要从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促进、健康文化、健康产业等六个方面入手,着力落实好六大任务,让市民群众在健康方面有更多获得感。一是优化健康环境质量,推进建设美丽郑州。要以建设生态郑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水生态文明及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为契机,将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和健康环境建设紧密结合,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加快推进生态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着力优化人居环境,切实提高环境质量,推进美丽郑州建设;二是构建健康社会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定型、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保障项目基本完备、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基金安全逐步加强、社会保险管理服务高效便捷、持续发展,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增强全市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三是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增强市民健康素质。以解决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疾病防控能力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和养老服务业,着力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四是开展健康促进行动,广泛培育健康人群。通过制订健康公共政策,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开展丰富多样、覆盖全人群的健康促进行动,促进市民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五是营造健康文化氛围,积极传播健康理念。通过广泛的健康知识宣传,在全社会倡导正确的健康理念、增加健康城市的知晓率,积极推行自我健康管理,提高市民社会参与度,努力将健康理念导入公众的意识之中,全面提高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六是积极发展健康产业,满足市民健康需求。引导和支持健康产业发展。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制定有利于健康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利用资本市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形成完整的健康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面向健康、亚健康及患者等各类人群,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五大领域相融合,打造具有资源和要素配置能力、与健康城市建设相适应的健康产业体系。

18.问:实施健康城市三年规划,在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方面有哪些发展任务?

答: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贯彻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河南省蓝天工程的行动计划》要求,实施城市空气质量“清单式”管理,建立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实施空气质量达标管理;消减燃煤总量、开发利用新能源、强化锅炉污染治理、提高燃煤煤质;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加强重点行业企业整治监管、加大电厂污染治理和监管力度、严抓机动车污染治理,淘汰重污染车辆、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强化扬尘污染防治。到2020年末,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2.5%以上,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35%以上,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下降30%以上。

19.问:实施健康城市三年规划,在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方面有哪些发展任务?

答: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抓手,强化饮用水水源安全保护,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实施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强化重点企业污染物监测、强化工业聚集区污染物集中处理;深化重点河流治理,推进河道沿线实现污水零排放、优先保护良好水体、强力治理黑臭水体;强化地下水污染和面源污染防治,严控地下水超采,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到2020年末,市区生活垃圾全部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全部收集和集中处理;县(市)及上街区、航空港区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的比例达到95%以上。

20.问:实施健康城市三年规划,在防治土壤环境污染方面有哪些发展任务?

答:科学防治土壤环境污染。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河南省清洁土壤行动计划》,建立土壤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加强农业和建设用地管控,深化土壤环境污染源控制,持续推进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污泥固废的处置能力,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管,有序开展污染土壤的治理和修复,建立“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土壤环境管理体制。到2020年末,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置,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左右。

21.问:实施健康城市三年规划,在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方面如何增加群众的获得感?

答:着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优化城市建筑风貌,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加大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力度,构建一批景观特色街区、统一风格建筑群落、富有中原文化气息和商都特色的高尚社区。着力增加城市绿地游园,建成开放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园、龙湖生态文化园和龙子湖高校生态文化园等大型游园,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满足市民就近生态休闲需求,全力推进城区范围内单位庭院和校区绿化,开展“生态园林社区”创建工作。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不断提升景区、城市和农村标准化厕所的数量和质量。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实施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提升和道路、庭院、公共场地等村庄绿化美化工程,争取到2020年末,60%以上的村庄基础设施条件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 有条件的县(市)形成2~3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全面实施智慧、便捷交通工程,实现中心城区15分钟上快速路、快速路15分钟上高速,加大轨道交通建设力度,完善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形成以城市轨道为骨干、快速公交为主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和公共自行车系统为补充,功能层次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将郑州建设成为发达的公交都市、地铁城市,居民出行公交分担率达到60%以上。倡导公交出行、绿色出行,树立行人优先理念,营造高效有序的交通环境,提高路网整体运营和管理效率。

22.问:本规划首次提出了培育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答:本规划提出构建生态环境预防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法规和标准。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文明考核评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合作开展中原城市群环境整治,建立环境安全预警机制,健全环境风险、气象、地质灾害评估和环境隐患排查机制,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及控制。完善环保信息公开和举报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培育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积极倡导节约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23.问:本规划提出了实现“全域郑州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请问有哪些具体内容?

答:规划提出,完善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实现“全域郑州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困难群体受益面,稳步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随经济发展及时调整的自然增长机制。加强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条件。全面推进金保工程二期建设,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提升公共服务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强化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管理职能,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合理界定各级政府机构基本公共服务的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促进权责相适应,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长效机制。通过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制度,发展多层次保障体系等措施,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施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尽快实现基本社会保险制度的全覆盖。推进社保筹资制度改革,坚持稳定可持续、动态调整的原则,逐步建立个人、企业、国家合理的社会保险分担机制,持续加大各级财政对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完善社保基金预算制度,与一般公共财政预算相衔接,建立正常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努力实现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拓展公众参与路径与渠道,开展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分析和实施效果满意度调查,推动实现需求表达和反馈双向互动,为决策提供参考。

24.问:本规划在推动残疾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有哪些发展任务?

答:积极推动残疾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适合残疾人特殊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创造便利化条件和友好型环境,让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到2020年末,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现全覆盖。统筹规划城乡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各地建设一批专业化残疾人康复设施、托养设施和综合服务设施,推动形成功能完善、网络健全的残疾人专业康复和托养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残疾人康复室(站)和专(兼)职康复指导员、社区康复协调员的作用,加强社区康复指导、服务和残疾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水平。到2020年末,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85%。

25.问:本规划在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发展任务?

答:加强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提高公众文明素质和身体素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网络,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拓宽广播电视资源、努力增加贴近基层群众需要的服务性广播电视栏目,持续开展“书香中原”全面阅读工程系列活动、推动农家书屋工程提效升级。实现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达标,推进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为中心的总分馆体系建设。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26.问:就业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因素,本规划在保障就业方面有哪些发展任务?

答:持续推进基本劳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就业政策法规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登记等免费服务,规范企业招聘行为和职业中介活动,推进服务规范化和信息化。根据省统一部署和我市实际,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平台资金投入机制,实施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全面规范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整合数据资源,搭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公共信息平台,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着力发挥12333人社综合服务平台作用,强化业务培训,提升服务水平,建立一支既精通人社业务,又熟练掌握咨询服务技能的专业化工作队伍。持续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构建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统筹整合使用培训资金,深化校企合作,大力开展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把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和残疾人纳入职业培训范围,积极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27.问: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保障健康的基石,本规划在这方面有哪些发展任务?

答: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完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机制,编制实施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功能、数量、规模、结构和布局,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通过资源整合、汇聚资源、激活资源,加快推进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探索区域医疗资源共享中心建设,鼓励设置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机构、病理诊断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持续加强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同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确保满足辖区内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建立分级诊疗推进机制,逐渐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为群众提供综合、连续、协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医疗服务规范管理;建立合理用药监管平台、抗菌药物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28.问: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市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有哪些规划?

答:本规划提出,积极推动基本社会服务,实施医养结合,应对人口老龄化。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不断完善“医养协作联盟”、“医养联合体”、“医康养综合体”、社区居家签约等服务模式,将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有机结合,逐步形成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便捷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签约协作机制,促进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按照城乡居民签约服务要求,与老年人家庭签订服务协议,建立契约式服务关系,依托“医疗联合体”平台,建立三级运行机制,探索社区和居家医养结合“分层级管理”模式,做好居家养老,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便捷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积极推进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新型医养结合机构,增加老年医养服务的供给量。

29.问:在加强公共卫生基础建设,提高卫生与健康服务水平方面有哪些发展任务?

答:统筹规划全市公共卫生计生资源,促进各专业领域协调发展,持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项目,稳步扩展服务内容,提高居民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受益水平。争取市级立项建设“郑州市民健康生活展示中心”。健全疾病监测预警与突发事件报告、紧急医疗救援和卫生应急指挥等网络,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能力建设,着力推进突发事件医疗急救网络和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初步建立空中应急医疗救援体系,构建空、地一体化立体救援网络,提高突发事件的发现与报告、应急处置和指挥决策能力。完善综合执法监督体系,增强队伍素质,提升监督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传染病防治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建立协调机构并保障正常运转,形成多方联动、全社会齐抓共管的防控工作局面。以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为重点,强化疫情预测预警和报告制度。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强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慢性病防治职能,建立健全主要慢性病及相关因素监测网点;开展健康社区创建活动,推行社区重点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加强慢性病的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工作,健全死因监测、肿瘤登记报告和慢性病监测制度,全面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建立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综合管控体系;将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根据年度增加人口数量实时调整工作经费;由综治部门牵头整合相关部门出台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政策,逐步健全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体系。

30.问:中医在促进健康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规划对中医药事业有什么发展任务?

答: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中医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城乡和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推行中医医联体发展模式,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支持医养机构和养老机构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完成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建设好5所特色突出、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县级中医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推动其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大力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弘扬中医药文化丰富内涵和品质。加强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继续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巡讲进基层、进机关、进校园。建立健全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制度,加强基层专业队伍建设。

31.问: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如何促进全民健康信息化?

答: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到2020年,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全市人口,深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行政审批、卫生监督、综合管理等信息化建设,实现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建立覆盖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信息系统,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网络全覆盖。开展数字化医院建设,建立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医院内业务系统间协同整合、信息共享,打造智慧医院。推动智慧公共卫生建设,夯实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基础。基本实现卫生计生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医疗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逐步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绩效和管理水平。利用市、县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立远程业务协同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分级诊疗等医改重点工作。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完善医疗健康大数据开发利用规则,加强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分析应用。积极开展疾病管理、居民健康管理等网络业务,推广网上预约、线上支付、在线随访、健康咨询和检查检验结果在线查询、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提高卫生与健康服务能力和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积极建设健康城市信息集成平台,将涉及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文化和健康乡村等相关指标,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集成在统一的平台,通过动态分析各个方面相关指标对市民健康的影响以及变化趋势,为健康城市建设行动方案的制订和评价提供支持。

32.问:目前正在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健康扶贫方面有哪些发展任务?

答: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提高我市贫困人口健康水平和贫困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以“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为抓手,实施“七免一减两帮扶,一优先一集中一兜底”健康扶贫措施,使贫困人口看病就医有保障,个人就医费用负担大幅减轻,贫困村医疗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33.问:如何从源头培育健康人群?

答:推进妇幼保健工作。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和服务能力建设,整合、完善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系列免费服务政策,扩大政策覆盖面和受益人群,开展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推进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城乡全覆盖,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达到80%以上。定期开展城乡妇女妇科病普查,扩大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的覆盖面。强化妇幼保健的公共卫生职能,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

34.问:烟草危害健康,如何降低人群的吸烟率?

答:加大烟草控制力度。严格履行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加快修订《郑州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条例》,建立公共场所控烟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推行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全面禁烟。积极创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无烟单位等无烟场所,广泛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对烟草危害的正确认识,努力形成不吸烟、不敬烟、不劝烟的社会风气。积极做好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工作,严格落实不向未成年人售烟的法律法规。着重加强对违法吸烟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处罚力度。推广戒烟门诊和戒烟热线服务,加强控烟干预力度。到2020年,总人群吸烟率控制在25%以下。

35.问: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健身,本规划如何创造更好的健身环境和条件?

答: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面贯彻落实《郑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弘扬健康新理念。大力宣传、推广体育健身科普知识,营造以参加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个人发展理念和社会舆论氛围,将体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以举办赛事活动为抓手,大力宣传运动项目文化,引导广大市民树立以健身促健康、以健身促幸福的新理念,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市民参与体育的自觉意识。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建成市、县(市)区二级全民健身中心体系,城市社区建成15分钟健身圈,方便群众就近健身。着力构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市级和有条件的县(市)要建成“两场三馆”(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体育馆、游泳馆/池和全民健身综合馆)。完善各类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推动体育消费平民化,积极推进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广泛开展各种健身运动会,抓紧重点人群与重点项目,着力做好全面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服务全民健身科学发展,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助推国民健康素质提升。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5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00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6平方米。

36.问:怎样提高全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答:全面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建立健全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引领,以社区为基础,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充分参与、分工协作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体系。积极推进健康促进县(市)区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活动,弘扬健康文化,促进重大疾病、地方病防治、心理健康、药物合理使用和健康生活方式等卫生知识的教育与普及,提高全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加强对不良健康行为的干预,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自我保健和养护能力。

37.问:规划在“健康细胞”工程建设方面有哪些发展任务?

答:着力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以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医院、健康单位、健康市场、健康乡村为重点,深化实施健康细胞工程建设,筑牢健康城市建设基础。坚持整体推进、个性发展原则,重点围绕居民关注的热点和需求,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行动,探索创新健康社区建设模式。以学校、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为重点,加强职业有害因素、各类职业病预防,运用工作场所健康促进策略解决各类场所存在的重要健康问题。按照“为民、便民、利民”的原则,更好地贴近群众需求,通过开展健康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集贸市场硬件设施、优化集贸市场环境卫生、规范集贸市场交易秩序、强化集贸市场文明诚信经营,更有效地保障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着力为消费者构建和谐、有序、安全的市场环境,构建15分钟便民圈。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健康乡村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引导农村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突出示范带动作用,推广和普及健康生活理念,推进健康步道、健康公园、健康楼宇、健康主题文化楼道等建设,积极开展健康家庭评选活动。

38.问: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促进健康的优良传统,本规划对此有哪些内容?

答:加强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和卫生村镇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创建工作质量和水平。继续开展农村改厕和水质监测,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网络,建立农村环境健康危害因素评价体系。广泛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达到C级以上。积极组织实施全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及其监督工作和无烟单位创建工作,实现机场、车站、商场、医院等窗口单位全面控烟。到2020年,新密市力争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实现郑州市国家卫生城市一片红的目标,健康教育目标人群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5%以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县(市)区覆盖率达到100%。

39.问:如何营造健康文化氛围,积极传播健康理念,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答:全面普及健康知识。加强新闻舆论宣传和文化导向,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电视、报纸、公共场所宣传栏等宣传载体和大众传播媒体,开展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健康知识宣传,在全社会倡导正确的健康理念。争取市级立项建设“郑州市民健康生活展示中心”,加快开展市民中心、奥体中心、文博中心和现代传媒中心建设,着力提高全民健康意识,移风易俗,改变陈规陋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把健康科学知识转变为群众能够理解接受、易于养成践行的良好行为习惯。加强中医药科普宣传,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提升群众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大力弘扬商都文化、黄河文化、嵩山文化、黄帝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积极倡导健康文化,鼓励和支持健康文化产业发展,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文化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健康文化需求。加快开展市民中心、奥体中心、文博中心、现代传媒中心建设,推进华夏历史文明创新区、商都历史文化区、古荥大运河文化区、二砂文化创意园等四大文化片区的建设,充分展现郑州人文建设的内涵。健全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公序良俗,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推进“健康大讲堂”“十百千万”工程,聘请十名国家级健康教育专家,培训百名市级健康教育业务骨干、千名区级健康教育业务骨干、万名办事处及教育业务骨干,充分发挥讲师团作用,形成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全覆盖。持续推进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和评估,针对市民健康素养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到2020年末,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1%。

40.问:怎样加强健康自我管理?

答:开展社区健康自我管理。针对各类人群健康危险因素,组织开展政府主管、专业机构直管、单位社区协管、家庭个人自管的健康自我管理行动,落实保健服务、高危干预服务、疾病管理服务、康复疗养服务和需求管理服务的健康管理要求,不断提高群众健康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各社区根据自身特点建立适合自身实际的健康自我管理小组运行模式和机制,将自我管理融入社区兴趣小组或其他活动组织,保障健康自我管理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指导,推广中医养生、中医预防保健、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规律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培育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示范点,通过其经验积累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全市社区人群健康自我管理水平,增强居民健康自我管理活动的辐射效应。

41.问:如何发展健康产业,满足市民的健康需求?

答:推动医养融合基地建设。以大型医疗或养老机构为主导建设的集医疗、康复、养老、护理、娱乐等服务于一体的健康养护中心,重点在城市周边生态优美、交通便利的区域规划布局建设。依托省内外大型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创新医疗、护理与养老融合发展模式,强化中医养生保健、老年病及慢性病、康复护理、调理养生、急诊急救等服务功能,搭建“互联网+物联网+养老”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配套建设适老型养老服务设施,打造以个性化、智能化、医院式护理为基础的高端医养结合中心。

推动康养旅游基地建设。依托郑州市及周边特色自然生态优势,积极发展季节性康养、休闲度假养老、特色养生、中医药养生等服务项目。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打造生态养老、田园养老、观光度假等特色健康养老示范区。

42.问:我市健康城市建设三年规划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任务十分繁重,如何保障各项规划目标的实施?

答:健康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实现规划确定的目标,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主要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健康城市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决策,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健康城市建设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充实完善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文化“五大健康领域”的具体内容,提出阶段性目标和政策措施,成立由本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郑州市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促进委员会” (简称“市健促委”),下设1个专家委员会和6个专业委员会,建立责任机制,实行目标管理。各县(市)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健康城市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各专业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单位牵头,通过广泛的跨部门合作,整合资源,推进各个项目落实,及时总结评估,并负责将项目进展报送“市健促委”。“市健促委”要定期召开建设健康城市委员单位联席会议和联络员会议,形成信息及时反馈、问题共同研究、工作不断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是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和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宣传教育,采取干部群众喜闻乐见、富有成效的形式和办法,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培训活动。抓住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爱国卫生月及公共卫生、疾病防治、全民健身、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活动日(周、月)为节点,大力开展面向全社会成员的健康公益宣传活动,增加市民参与程度,动员全体市民采取有效的措施和行动,管好自身健康,关注他人健康,维护城市环境健康。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阵地作用、舆论引导与监督作用,发挥好画廊、橱窗、黑板报、电子显示屏等媒介的宣传优势,宣传健康城市建设知识,展示健康城市建设成果,形成全社会关注健康、促进健康的氛围。

三是丰富形式,强化培训。各级各单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逐步扩大培训范围。坚持走出去考察、请进来指导的方式,努力使培训工作横向到个体,纵向到社区(村),使各级受训人员都能够较为系统地学习健康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工作方法,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各级爱卫办要把“健康细胞”建设工程作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重点活动,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作用,通过工作会议、专题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利用健康促进工作网络,实施全员指导培训,提高全社会的主动参与程度,解决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懂专业或专业知识模糊等问题,树立推广典型经验。

四是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根据本地实际,针对当地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深入研究针对性工作措施,认真编制相关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绘好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施工图和进度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各级政府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规划经费,主任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日常工作经费,要按照每人1元的标准,把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管理,并保证足额拨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引导激励机制,培育有利于多元融资发展的环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健康城市建设,争取国内外项目资金和社会各界捐赠,拓宽资金渠道,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五是城乡统筹,特色建设。要坚持区域平衡发展,聚焦城乡健康卫生工作薄弱环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更多向农村倾斜,重点完善村镇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人居环境卫生面貌,提升群众卫生文明素质,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健康村镇建设要突出地域特点,因地制宜搞好自选动作,努力建成一批贴近需求、富有特色、群众认可的健康村镇示范。完成3个省级健康城市和16个市级健康村镇试点任务,各个试点城镇要依据郑州市级工作方案,制定本地区工作推进方案,并报郑州市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促进委员会批准后,按部署要求做好规范动作。

六是项目引领,实施评价。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碧水蓝天工程、食品药品安全、居民健康素养提升、慢性疾病防控、公共场所控烟、居民体质提升、健康文化传播、“健康细胞”工程建设等专项行动,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发挥项目引领效应,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借鉴国际国内经验,建立适合我市具体实际的健康城市、健康乡村建设指标和评价体系,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健康城市、健康乡村建设效果进行评价。

七是加强督导,严格奖惩。定期组织专业力量点面结合、分类开展日常督导、专项督导及年度评比,做到督导考核制度化、规范化。市委、市政府和“市健促委”、市爱卫会定期对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及个人提出批评,情节严重的要追究责任。

本报记者 裴其娟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