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际国内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央行年内第四次降准 释放超万亿元支持实体经济
从“深圳速度” 到“中国高度”
冀云程:临危不惧威武不屈
中国产飞机“征服” 世界最危险机场
这南瓜,真大!
这人塔,好高!
美朝就尽早再次举行领导人会晤达成共识
高质量做好各项 安全生产重点工作
“人品不佳”众人抗议
叙反对派武装说正从 非军事区撤出重武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从“深圳速度” 到“中国高度”
——深圳经济特区创新发展纪实

开栏的话

这是对历史的回望——每一个城市的崛起,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唤起人们对“春天故事”的回忆与激动。

这是对未来的展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书写新篇,生动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巨大成就。

从10月7日起,新华社开设“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专栏,集纳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篇章。

南海之滨,改革创新大潮在这里不断喷涌。

39年前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如今已成为管理人口超2000万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崛起,印证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从“三天一层楼”创造“深圳速度”起步,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与决心在这里宣示。

从“1天51件发明专利”勇攀“中国高度”再出发,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角在这里吹响。

站在全新的时代方位,鹏城深圳高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续写改革史诗。

制度创新 激发市场企业“生命力”

70多岁的梁宪,至今仍清晰记得第一次来蛇口的感受。

1979年7月,30多岁的梁宪从香港坐船第一次来到蛇口渔民码头,他作为交通部派往香港招商局工作的外派干部,与袁庚等人共同参与蛇口工业区的建设。“那时候的蛇口真可以说是穷乡僻壤,淡水只有两口井,经济发展硬件、软件的基础都很薄弱。”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建港填海的“开山炮”轰鸣炸响,迸发溢出的改革“营养”,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中集集团等孵化为叱咤风云的中国企业巨头。

在梁宪看来,这些企业之所以比较成功,“关键在于它们从一开始便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了股份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蛇口提出实行股份制,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搞股份制改革时,“还给人异想天开的感觉,面临很大压力”。

分居深圳南头半岛两侧的蛇口与前海,历史在这里交汇,创新在这里书写。

“特区中的特区”前海,近5年每年平均诞生超过3万家企业,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超过300项,正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者。

从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成立等诸多“第一”,到近期的应届毕业生落户“秒批”、商事登记改革“三十证合一”、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深圳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一直在路上。

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占全国四成以上。

知识产权申请人好似“赛马”,但要想跑出好成绩,离不开好的“赛道”。建立知识产权联盟、成立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创新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不断完善的“赛道”正激发“赛马”潜能。

从销售额只有300多万元到百亿元数量级,大疆只用了几年时间。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大疆专利申请的爆发,以及对飞行器及部件、云台、数据传输及显示等方面进行的专利布局。

“知识产权是区域创新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南山区科创局局长刘石明说,“只有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赛道’,才能创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

锻造经济腾飞“核动力”

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到亦步亦趋的跟随式创新,再到“无中生有”的源头创新……“回顾深圳经济特区近40年的发展奇迹,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常回忆起19年前那个秋天。彼时,“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知识创新驱动”的观点不断深入人心,深圳取消“荔枝节”,举办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在高交会上,马化腾带着6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跑遍了展馆,推销QQ的前身OICQ。他拿到了腾讯公司发展史上最为关键的第一笔2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时光荏苒,一批科技巨子从深圳走向世界,燃起炽热的创新火焰。

一个个科技创新巨头企业在这里成长。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3257亿元,同比增长15%。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科技巨头们依然马力十足,迸发创新能量。

一个个源头创新的种子在这里播撒。从一飞冲天的大疆无人机,到有望颠覆显示技术的光峰光电激光电视,“创客”们在这里挥洒汗水,打破“不可能”。

40载激情岁月,深圳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从1979年的1.97亿元上升到去年的2.24万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已与曾经差距巨大的香港相当。

管理创新

催化社会治理“凝聚力”

从自动化“拉链车”连续“吞吐”形成的潮汐车道,到早晚高峰期间只允许载有2人以上车辆驶入的“多乘员车道”,再到“人脸识别”查处非机动车闯红灯……一个个深圳“网红”的背后,是城市管理的智慧与创新。

曾几何时,“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让人倍觉亲切,鼓励众多年轻人在此扎根拼搏。如今,在一系列举措作用下,经济特区不断孕育更包容更多元、充满凝聚力的城市文化。

协调组织国际植物学大会,参与光明滑坡事故救援,“U站”提供不间断志愿服务,“志愿者之城”已成为深圳的一张名片。深圳已有超过155万名注册志愿者,每年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超过12万场次。

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也让人“暖暖的”。为应届毕业生提供7天免费住宿和长期就业指导的“青年驿站”,成为不少异乡学生“深圳梦”的起点。“像回到了大学岁月,找到了‘家’的感觉。”曾入住青年驿站的创客胡贤辉说。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正在深圳不断形成。

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同样需要创新驱动。

“不依靠信息技术,不在管理创新上下功夫,很难想象仅靠有限的人力、物力而能高效地管理越来越庞大的城市。”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

饱经沧桑的深圳河,滚滚汇入伶仃洋,见证改革开放大潮的奔涌,感受粤港澳大湾区的炽热温度。今天的深圳,迈入新时代,蹄疾步稳、扬帆启航。

据新华社深圳10月7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