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走进安居新时代
关羽擒将图(国画) 王伟宾
方城行记
墙上蜗牛
“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启事
家住太行(国画) 邢玉强
金庸的悲悯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走进安居新时代

♣ 陈重阳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一个冬天,我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小山村。

听母亲讲,我是在土炕上分娩的。那年月太冷了,呵口气几乎就要凝成冰碴子。我落草的土坯房四面透风,父亲叹了口气,从草垛上搂了一些稻草,铺在床上取暖。又燃着一些干柴,来提升屋内的温度。浓浓的烟雾,呛得我嗷嗷大哭,母亲也泪流不止。

我出生的土坯房,还是父亲从祖上继承下来的,由石头做基,泥巴打墙,青瓦苫顶。低矮促狭,光线昏暗。屋子里边有粮囤、陶缸、柜子、方桌、床榻、灶台、农具……放置杂乱无章,可以想象,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晚上摸黑起来,不小心就要碰翻了这个,又踢倒了那个,“哐当哐当”之声,让人惊悸不已。

鼠虫交叠,更令人抓狂。老鼠不是咬了被角,就是糟蹋了粮食。还有寄居在墙缝里的小虫,不时来捣乱。有好几回,晚上我睡得好好的,突然感觉剧疼,被瓦缝掉下来的蝎子咬了。皮肤肿胀,疼得直跳脚,折腾个通宵不得安宁。

1980年,春雷滚滚,春潮涌动。焦灼的父亲一跺脚奔了南方,做些小买卖谋生计。这一出去就是一年。我记得父亲是满脸堆笑回来的,他不仅给我带回了好吃的,还从鼓鼓囊囊的腰包里掏出了一沓子钱,交给母亲。

晚上,我隐隐听到父母在唠话,说的是修房的事。

1986年,在村西的一块空地上,我家终于修起了一幢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当时轰动全村。上梁的那天,父亲大宴宾客,众乡亲都赶来看新楼,眼里无不呈露羡慕之色,并交口称赞。父亲脸上挂着笑,给每位来客上烟、敬酒,不无得意之色。

这楼房,上下六间,高大轩敞,采光良好,墙壁粉白,地面光洁。站在二楼的露台举目远眺,视线开阔,远山近景一览无余。让年少的我,忍不住有高歌一曲的惬意与豪迈。

这座楼房里,有了属于我自己的独立空间。我在里面风雨无忧,读书,写字,睡觉,安逸得多了。它伴我度过了少年时光。

后来,我进城求学7年。这七年间,改革开放的春风劲疾,遍吹大江南北。每次回村,村庄的变化都让我惊愕不已。一茬茬的新房子,在我家的周围春笋般生长起来,乡邻新盖起的有许多二层小楼,比我家的更漂亮大气。路宽了,房高了,街道齐整了,凋敝的家乡正在发生着美丽的蜕变。农村新形象,从大时代中款款而出。

2000年以后,我在县城参加了工作,面临着成家立业的大事。安居才能乐业,总在城乡之间奔波,也不是个事。当时小城的房地产初步兴起,我萌生了在小城买一栋房子的想法。和父亲一商量,达成了共识——买。没什么可犹豫的。

就这样,我的第三个家安在了城市。这是一座多层的电梯房,三居室100多平方米,足以住下三代人。为了更讲究,我联系了上海一位搞设计的朋友,对新房装修进行了设计,然后跑前跑后,安排施工。

2008年,我家终于迁入城市的新居。新居里面,吊顶的几何造型简约别致,漆饰墙面光可鉴人,红木家具古朴庄重,水晶吊灯流光溢彩,大尺寸液晶视角广阔……置身其中,恍若梦境。前来参观的一位亲戚边看边赞:啧啧,真排场呢,比过去的皇宫还要贵气哩!

以水润城,以绿荫城。近年来,我所在的小城生态环境也越来越优。

在小城舒适地栖居。每天工作之余,可以出去休闲散步。几百米之外,是新修的湿地公园。女士们在空旷处广袖长舒翩翩起舞;往下走,水系缠绕着绿树红花,不时有蛙鸣蝉噪,鱼虾相戏。耳畔清风轻唱,虫声如沸,一派自然和美的气象。累了倦了,此处安放身心甚佳。

每每夜深,我禁不住思绪万千。当年的一个流落山野的放羊娃,如今能生活在旖旎的城市,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温馨之巢。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这是多么大的巨变呢!

芸芸众生幸福安居的生活图景,是大时代给我们描绘出来的。理应感谢昌明的大时代,感谢改革开放40年,让我们拥有如此的福祉!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