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回忆当年割肉难
种花何问看花谁(书法) 张自立
身体里的开关
初冬絮语
黄山松云(国画) 董绍良
《大设计》 : 全面论述特色小镇设计
人生败笔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回忆当年割肉难

♣ 孙东岳

豫西南农村有一句古话说:粮猪安天下。是说除了粮食很重要,养猪也是很必须的,因为人们需要吃肉。

改革开放前农村是公社化,每个公社都毫无例外地设有食品站,专门收猪、杀猪、卖肉,可见对这项工作的重视。虽然这样,但老百姓还是很难吃到猪肉。原因一是手里没有钱。那时好一点的生产队,每一个工能值四五毛钱,差一点的生产队一个工只值两三毛钱。一个工就是一个男棒劳力干一天活的报酬。况且这钱,年终决算才能分到手。猪肉是七毛三一斤,平时很少有钱割肉吃。二是生猪供应紧张。那时没有养猪专业户,生猪供应全靠每家每户散养而来。猪常常与人争吃的,猪小的时候还好说,涮锅水撒点儿麸皮还能够将就对付,一到大很能吃,稀汤寡水不顶用,常常饿得直叫唤,乱扒乱拱,闹得不亦乐乎。所以,人不吃也得让它吃,很多人家是养不起猪的。

由于生猪紧缺,猪肉便不能敞开供应。国家干部职工和吃商品粮的发有肉票。常常是有肉票的优先割,割完后,才是没肉票的老百姓割。谁家红白喜事需要肉,就得到处找门路、拉关系,提前跟食品站打招呼才能弄到。有时,人们看着鲜亮肥厚的肉块子颤悠悠的,馋急了,经济再拮据,也想割一刀解解馋,润滑一下苦涩的生活。做熟后吃一块,满嘴流油,喷香喷香。大家都想割肥的,能炼油,猪油能拿住萝卜、白菜,炒好后吃着极为地道。

割肉要到公社所在地的集镇,逢集才有卖肉的。全公社大大小小六十多个村庄,谁家没个大事小情需要割点肉的。所以,每逢遇集,割肉的人们一大早跑很远的路,从四面八方来到食品站,在一个小窗口跟前聚集耐心等待。人们眼巴巴地看着窗口,千呼万唤,翘首以待,盼望着窗口能早一点打开。

窗口刚一打开,人们便蜂拥而上,把窗口围得水泄不通。齐刷刷的胳膊伸进窗口,手里捏着钱,争着往刀把手里递。你的手把我的手打一下,我的手把你的手压一下,为的是早一点割到肉。常常是有很多人割不到肉空手而回,所以争得很厉害。为此,骂架动粗的事时有发生。刀把常常左右为难,不知接谁的钱好。有时接的不对就会挨骂,他干脆把刀放下,不割了,坐在那里抽烟,任人们怎样喊叫他都无动于衷。

后来食品站想出一个好办法,在卖肉的窗口前扯起一条又粗又长的大绳,拖得远远的,大绳上系着很多小细绳。窗口外排队割肉的都是个小竹筐,他们先来后到,按顺序把竹筐绑在大绳上,终于避免了割肉时的拥挤吵闹无序。

这样一来,人们就没啥怨言了。来得早的早割,来得晚的晚割,割不到也没话说。这就极大地调动了人们起早割肉的积极性,有的甚至半夜就来排队,把小竹筐绑在大绳上,人就离开了。在寒冷的冬天,起早割肉的人们,冻得直打哆嗦,有了小竹筐代替人们排队,人们就可以找一个背风的地方,挤在一起取暖聊天。

小竹筐往往能排几十个甚至上百,望着长长的竹筐队伍,人们的脸上写满焦急和无奈。虽然外面这么多人在这么认真地排队,但也还有人照样“走后门”,从里面把肉割走。排队的人们看到了,觉得人家吃得开、有面子,内心充满了羡慕嫉妒恨。

记得有一次,媒人给我提亲事,父母头天晚上就反复交代我,让我早起上街割肉,中午招待媒人。事关重大,我特别上心,半夜就赶到了食品站排队,排了个第二号,窃喜,今天割肉是十拿九稳。千等万盼,窗口终于打开了,卖肉终于开始了,我心里一阵欢呼!

谁知第一号刚把肉割到手,卖肉的窗口就传出声音:今天早上卖肉,到此结束。接着窗口“啪”的一声就关上了。这一响让我心惊肉跳苦不堪言!割不到肉,中午怎么招待媒人,这可是我的婚姻大事,我回去怎么向父母交代?怎么向媒人交代?我家可不能落下个怕花钱、怠慢媒人的臭名声啊!

原来,这天早上公社机关、社直单位和几个有头有脸的人物把猪肉瓜分完了。那么多排队的人们空等了一场,大家在一阵抱怨声中无可奈何地散去了。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村口路边、集贸市场、城乡超市,各种肉类充足供应,随到随割指那割那。吃肉已成家常便饭,不但吃猪肉,还吃牛羊肉、鸡鸭鱼肉,调节着来。隔三岔五,几位老朋友就要在一起聚餐,谈笑风生,举杯福庆,把新时代生活碰响!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令人唏嘘不已。改革开放,使我们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