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建立低保制度 郑州走在全国前列
集中开展“回头看”活动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
今年全市无偿献血 已达21.2万人次
市领导夜查橙色预警 管控措施落实情况
航空港区总体城市设计征集方案接受评审
本周主要食品 价格基本平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建立低保制度 郑州走在全国前列
城市低保政策比国家早一年出台 农村低保制度提前四年建立

(上接一版)基本形成了工作机制健全、政策措施配套、日常管理规范、救助公开公平的保障格局,资金投入逐渐增加,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在惠民生、促和谐、保稳定、促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制度低保标准有据可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实现快速增长,城乡低保标准怎么定?经济形势变化中,如何更好保证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

对此,郑州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低保自然增长机制,让低保标准和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每年实现自然增长。

2009年10月15日,郑州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从2009年起,每年第二季度,按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度城乡人均消费性支出的一定比例(30%~35%左右),测定并调整城乡低保标准,经市政府批准后发布执行。

从此以后,郑州的城乡低保标准的调整变得有据可依。

记者翻看数据了解到,1996年到2018年,我市城市居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120元增长至目前的630元,增幅为425%;2003年到2018年,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36元增长至每人每月430元,增幅为1094%。

最新的数据显示,2018年9月,全市共有城乡低保对象26174户、45842人。其中农村低保对象18306户、34720人,城市低保对象7868户、11122人。

目前,我市城乡低保保障水平在全国省会城市位于中游,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居于第二位。

多措并举为群众兜底保障

2017年3月31日凌晨2时05分,位于大学路与长江路交叉口向南50米路东,金江小区因电动车电气故障引发火灾,共造成5人烧伤,其中3人中度烧伤、两人重度烧伤。面对高额的治疗费用,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感到心力交瘁。二七区民政局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为他们申请专项临时救助金共计19000元整,并通过爱心超市为他们送去了棉被、衣物等生活用品,在解决燃眉之急的同时,也有效的保障外来务工这个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这只是我市临时救助工作的其中一幕……

因病、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贫困,咋办?郑州市近年来不断创新、探索,在社会救助方面时有新举措——

建立临时救助制度。2014年,郑州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短期内基本生活仍存在严重困难的群众,给予应急性、过渡性救助。

建立医疗救助制度。2011年,郑州市正式建立面对低保对象、五保对象等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2016年、2017年又进一步健全完善。目前,我市初步建立了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分类救助,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医疗保障制度等相衔接,公正便民的医疗救助制度,为维护困难群体医疗权益提供了可靠制度保障。目前,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全额资助;规定病种门诊费用给予一定救助,年度限额1万元;住院费用可报部分救助比例为不低于70%,年累计救助限额为5万元。

实施专项救助。实施住房救助,推行实物配租与货币补贴保障并举、保障家庭分级补贴的保障新模式,有效保障困难群体住房权益;实施教育救助,建立完善了国家资助和一次性救助制度,保障了困难家庭人员的教育权益,实现了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实施就业救助,通过社会保险补贴、就业培训、创业补贴、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多种措施,对低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进行就业救助。

目前,我市构建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受灾人员救助、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慈善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为支撑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救助格局,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