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育见新时代 2018年郑州教育年度盘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高新经验”新绽放
足音铿锵
私人定制“都好”教育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高新经验”新绽放
高新区2018年中小学戏曲汇报展演
郑州高新区建区30周年纪念活动中,郑州中学附属小学化工路校区表演“中华响扇”节目

本报记者 李 杨

(上)

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在郑州高新区这片创新创造的沃土上,密集的高等优质教育资源催生着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郑州高新区在市教育局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围绕打造“高品质创新教育”这一总体目标,抢抓教育事业发展的机遇,高起点、高标准谋划,以“均衡、优质、特色”为导向,初步探索出一条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领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专家把脉、省市专业研究人员参与和区域自主探索相结合的高品质创新教育发展之路,力争把高新区的每一所学校建设成优质、特色、人民满意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一体化德育格局初成

为促进“高新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郑州高新区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总体目标、以“新时代 育新人”为具体奋斗目标,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六大途径基础上创新提出“评价育人”途径,全区各学校在统一发展蓝图下,紧扣七大层面,着力开展区域性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德育建设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体化指向、一体化策略、一体化设计、一体化管理”的高新区一体化德育建设格局。

围绕课程育人,高新区融合区内高校资源,科研科技资源、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形成了“国家课程、区域课程、校本课程”三大课程下的个性特长类发展课程、节日庆典类文化课程、科技素养类先期课程、民族文化类国学课程、国际视野类异域文化课程等七个类别的区域性课程育人体系。科学化、系列化、层次化、特色化的课程,为学生的自我拓展空间、自我表现提供舞台,为学生的潜能发挥创造机会,为学生的梦想实现增羽添翼。

文化育人,入心入脑。高新区以“凝聚精神文化,让精神文化深入人心;完善制度文化,让制度文化推动管理;改进组织文化,让家长、学生丰富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加强物质文化,让物质文化物尽其用;规范行为文化,让行为文化文明校园”来定位,形成了文化育人有效机制。高新区的学校,因文化而蓬勃;高新区的教师,因文化而智慧;高新区的学生,因文化而灵动。

活动育人是德育的生动载体,高新区从“学习开心、兴趣开放、思想开创”统筹,整合德育资源,开发活动课程,形成了“节日活动化、活动主题化、主题效果化”的活动育人氛围。全区中小学精心策划,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兴趣爱好的个性培养搭建了一个又一个舞台。

坚持实践育人,积极培养学生的体验与参与意识,是高新区一以贯之的德育实施主张。在高新区,每所中小学每学年至少集中安排不少于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主题参观类实践、研学行走类实践、志愿服务类实践三大板块,将知识拓展、实践体验、素养提升有效融合,逐步建立了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管理的过程中育德育心、育行育能,管理育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高新区,学校的发展有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代表大会直接和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连在一起,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要经过学生的讨论认可,凡涉及学生活动的,不管规模大小,全都由学生策划落实,各班班委、各兴趣社团相互配合,群策群力。

“让家长和学校的脉搏一起跳动。”高新区以“走向共同发展”和“建立德育协同联合体”为目标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划分了以郑州中学和郑州中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为主的德育核心组,加强区域联动,共享德育资源,深入德育研究。

根据“评价就是育人,评价过程也是育人过程”这一指导思想,高新区教体局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三个维度,制定了学校德育评价育人的纲领性要求:分为三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42项具体要求。借用大数据理念,通过量化指标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客观展现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成长为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出彩中国少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