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专版 4下一版
让更多人从“已病”治疗 向“未病”预防转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让更多人从“已病”治疗 向“未病”预防转变
——郑州市中医院结直肠癌筛查彰显中医特色

9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肺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较高的三种癌症,死亡率分别位列第一、第五和第二。

在全面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精神指引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及河南省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安排部署,结合郑州市实际,连续3年把“中西医结合结直肠癌高危评估筛查干预服务”列入市政府十件重点民生实事,目标受益群众达9万人,初步形成了以“政府部门主导、综合医院牵头、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全面参与”的“郑州模式”。

如何防病于未然,让更多人从“已病”治疗向“未病”预防转变?作为全市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单位,郑州市中医院充分彰显中医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筛查方式,让结直肠癌预防“关口前移”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从治到防 呵护百姓健康

大肠癌,又称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为积极践行落实“健康中国”“健康郑州”战略,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进一步提升居民结直肠癌的早诊早治意识,努力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结直肠癌的发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结直肠癌筛查评估干预工作,不仅在财政上大力支持,并进行顶层设计,为筛查取得显著效果提供了强大保障。

2016年,我市开始把结直肠癌高危评估筛查干预工作纳入为民办理十件实事。同时,加大投入,增加了便潜血测试, 大大提高了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检出率。截至目前,全市财政累计投入2100万元,2018年底预计投入可达3150万元。

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市卫计委十分重视大肠癌免费筛查工作的开展,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抓好落实。项目启动前,4家国家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成合作意向,为项目的实施设计、数据库建立、信息利用效率等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持。

作为项目实施单位,市中医院积极落实大肠癌筛查工作,广泛开展院内、外筛查工作人员培训。成立筛查专项督导小组,定时定点到初筛机构督导,确保筛查工作顺利开展。

市中医院保健科主任薛冬梅介绍,医院高度重视这项惠民工作,增设专职人员负责结直肠癌筛查咨询和初筛、复筛工作,并在推进中摸索、完善筛查流程。同时,医院充分发挥各自“医联体”作用,通过健康讲座、义诊等多种健康知识科普推广形式,走进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深入各区县向广大市民宣传科学防癌抗癌的知识。

截至2017年底,该院完成调查问卷36008份,发现腺瘤、息肉等癌前病变千余例,癌变十余例。今年以来,参与该院肿瘤筛查、肠镜检查等中医监测的高危人数已有2000人次,腺瘤、息肉400多例,癌变2例,切实降低大肠癌发病率,提高患者的早诊率和存活率,健康知识培养普及更是惠及数万群众。

“结直肠癌并非防不胜防,其与生活不规律、肉类食用过多、运动少等不良习惯息息相关。”市中医院脾胃科主任王昊说,针对市民以及高危人群,提醒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或中药调理,定期进行体检,防患未然。筛查中被确诊的患者,建议及早治疗。

市中医院肿瘤科主任曾宝珠表示:“筛查的目的在于提升市民健康意识、健康理念。随着筛查工作的推进,市民的接受度、认知度逐年提升,踊跃参加问卷调查、便潜血留样筛查,为筛查工作进一步的开展及后期有效真实的数据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筛查干预 彰显中医特色

“之前从未想过自己会有肠道疾病,以为经常便秘不是什么大问题,在市中医院参加结直肠癌免费筛查才发现是得了结肠息肉,及早进行了治疗。如果不是筛查发现,后果不堪设想。”作为结直肠癌筛查的受益者,年近五十的市民李女士激动地说。

“有国外实践数据显示,通过结直肠癌筛查,可以使结直肠癌发病率降低60%左右。”曾宝珠表示,大肠腺瘤、息肉患者是大肠癌高危人群,其演变成大肠癌一般需要2~5年,甚至更久,这期间通过便潜血和肠镜检查,可及早发现及时干预,降低发病率、死亡率,因此筛查意义重大。

“无症状”是大肠癌的隐身衣,早期不易引起人们的警惕,便血症状又与痔疮有些相似,很容易被忽略。当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患者往往已是肠癌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结直肠癌是非常明确的有预防和筛查效果的恶性肿瘤,早期治疗效果好,晚期治疗效果则相对较差。”曾宝珠说,但目前我国临床上大肠癌早期确诊的比例仅为5%~10%。

如何让更多市民的观念从“已病”治疗向 “未病”预防转变?我市结直肠癌筛查项目融入中医筛查、预防手段,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筛查方式,让“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在结直肠癌高危评估筛查前,为了筛查更加精准,我市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广泛论证,中国老年学及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提供了分析定位。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癌症防治中的特色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中心教授杨宇飞给出了具体建议,在调查问卷中融入了中医9种体质的辨识测试,制订了6个中药干预基础处方;政府出资为符合条件的高危人群每人发放5服中药。

“之所以安排发放中药,目的是让市民有更强的预防意识,自觉延续中药调理,而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实施中药调理干预,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筛查作用,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能力,体现民族中医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曾宝珠说,今年该院还邀请专家为市民讲授中医防病知识,普及中医药肿瘤防治知识。

在实际筛查中, 市中医院筛查团队更加注重中医技术和检测方法,设置了中医体质辨识评估,指导市民调理体质,实现从得病体质向健康体质的转变,从而达到“治未病”“未病先防”的健康目的。复筛项目中则融入中医经络检测手段,对高危人群经络进行分析,给出健康处方,指导进行中医调理,对早期肠癌患者进行积极干预。

“对于肿瘤术后患者和晚期患者来说,中医药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曾宝珠介绍,市中医院开展的结直肠癌筛查,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中药干预——对于最后确诊肠癌的患者,会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特征,免费提供5服中药进行治疗。和其他癌症一样,肠癌的常规治疗主要是手术、放疗、化疗三类。这几种治疗方式,虽然能杀灭肿瘤,但也会损伤患者的正常细胞和免疫体系。更严重的是,在化疗时,不少人会出现神经毒性反应,导致手足麻木等症状,“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我们推出了特色微创和中药治疗手段”。

得益于在结直肠癌筛查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该院得到了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的充分认可:“看到市中医院在肿瘤治疗上‘文’有中医药强身健体护元炁(qi);‘武’有介入手术做靶向治疗、外科手术除病灶;‘全’有内、外、妇、儿、治未病多个科室,以及双源CT、核磁等高精尖设备保驾护航,学会领导和专家决定授予医院‘肿瘤康复郑州基地’称号,不仅能让肿瘤患者得到及时治疗,也能得到正规康复。”

顶层设计 用好筛查信息

“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该项目预期目标初步实现,全市群众‘肿瘤早防早治’意识显著提高,参与初筛、复筛人员等数据库陆续建立,接下来数据的分析利用将对郑州未来的癌症防治工作持续发挥作用。”在今年我市中西医结合结直肠癌高危评估筛查干预工作中期督导现场,市卫计委主任付桂荣对筛查工作取得的社会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为提高居民癌症防治知晓率,提高早期诊断率、治愈率,减轻癌症患者的家庭和社会负担,市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为项目医院配备无痛肠镜、购置经络仪等硬件设施。市卫计委组织开展了大量健康教育工作,从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等方面引导百姓走出预防误区;加速防治结合意识的建立,促进临床救治向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模式转变。经过3年探索、实践验证,这种形式是积极有效的。

通过市政府、市卫计委顶层设计,目前,我市已形成科学可行的结直肠癌评估、筛查和早诊早治方法及管理模式,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结直肠癌防治能力 。3年来的筛查信息也得到有效汇总,为大肠癌高危人群防治干预及研究提供参考。

曾宝珠说,通过观察郑州地区大肠癌不同危险程度人群及不同筛查结果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市中医院分析了大肠癌与中医体质类型及相关因素的关系,结论显示阳虚体质是郑州区域大肠癌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也就是说,阳虚体质人群患结直肠癌的风险高,而平和质、痰湿质人群则属于结直肠癌低发人群,这为市民针对性预防提供了有效参考。市民可根据体质搭配 中药调理,从而改善体质,减少发病几率、降低发病风险。不过体质辨识并不能替代防癌体检,建议无症状健康人群及时采取一系列医学检查。

如今,随着我市结直肠癌筛查工作的推进,让更多市民意识到“防病于先、防微杜渐、防止传变、防其复发”的重要性,提升了群众健康依从性,从而有助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结直肠癌筛查信息也将在项目医院得到充分分析利用,让结直肠癌筛查信息持续发挥实效,这将有利于结直肠癌预防工作的开展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切实为老百姓谋取健康福祉,把“健康中国”战略在实践中得以贯彻。

六十华诞 谱写杏林新篇

六十载栉风沐雨,一甲子杏林芬芳。2018年,恰逢郑州市中医院六十华诞。

近年来,该院秉承“防治一体、中西并重、生态医疗、储蓄健康”办院理念,重体系、强基层,重创新、求突破,重协同、看长远,以患者健康需求为导向,崇古纳新传承中医药文化,厚德精医造福桑梓,为我市慢性病防治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2013年9月,该院牵头成立郑州市中医医疗联合体,在医联体内实行资源下沉、学科专科下沉等“六下沉”,真正为基层培养人才队伍,提供技术指导,共享信息平台,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该院还先后与北京市丰台区妇幼保健院、内蒙古赤峰市妇幼保健院、吉林省辉南县妇幼保健院等单位结成了中医妇幼跨界联盟;与北京中日医院国家呼吸病研究中心签订了呼吸专病医联体;与北京中日医院疼痛科签订了疼痛专病医联体。

为满足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医院还持续推进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学科之间、中西医之间、科室之间的互联、互通、互补、互助,实现了技术整合、服务融合,疗效、质量、效益三提升。自2014年起,该院连续3年对医联体成员单位开展“中医中药中原行”,冬病夏治、冬病冬治技术培训与指导等活动,服务市民万余人次。

2013年,郑州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首批承担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与临床服务能力建设项目的试点单位,获得了国家中管局科研课题150万元的资金支持。

近年来,该院上联高端,与中华中医药学会建立学术共建单位,与北京大学东直门医院建立中医战略合作联盟,更与科技部首席中医科学家合作,建立了名中医学术思想传承院士工作站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研究郑州基地。以此为依托,医院建起了三级中医远程防控诊疗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为一级平台,市中医院为二级平台,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级医疗机构等为三级平台,形成国家、地市、社区互动网络,优质医疗资源通过网络传输到基层,满足群众医疗需要。

汪 辉 苏立萌 路瑞娜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