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育见新时代 2018年郑州教育年度盘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更好的教育 更好的明天
导 读
让每个人都拥有出彩的机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更好的教育 更好的明天
陇西小学学生变脸表演
创新街小学的创新课程
互助路小学学生认真学习书法
郑州七中创客空间,学生自制空气净化器
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学生在演播室上课
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电工电子信息综合应用专业课

本报记者 周 娟

记忆的画卷徐徐展开,改革开放的春风温暖拂面。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到把实施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再到人才强国战略……对于教育来说,40年,承载着无数光荣与梦想。新时代、新气象、新征程。一条更好的教育之路铺展开来,绘就一幅让人民满意、人人出彩的中国教育画卷。

教育改革发展永远在路上。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着力优化教育结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我市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着力点。我市课程实施从关注“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感),再到培育“核心素养”,课程目标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对“人”的培育。从“唯分数论”到“育人为本”, 评价育人,是我市作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的一项重要实践成果,我市也被命名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区域样本”。

全市推行实践研究基于“道德课堂”理念和要求的多样课堂形态,一场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道德课堂”当选全国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并作为课程实施区域推进典型案例被教育部收录入册。

自2010年起,市政府连续8年将市区中小学校建设列入民生十大实事。2018年共投资38.66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38所,共增加1277个班、59460个学位,共投入使用中小学30所。据去年底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已有各级各类教育学校(含幼儿园)3170所,在校生331.14万人,教职工22.05万人。教育规模不断壮大,学校资源布局趋向合理。

为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市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五年累计投资17.6亿元,通过扩建挖潜、一校多区、强校托管、联合办学四种发展模式,连续实施207个项目,覆盖市区398所中小学,共净增、转化优质中小学招生学位8.19万个,市区中小学优质资源覆盖率从30%提高到70%。2018年,郑州市教育局启动了“新优质初中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市公办初中将基本达到《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要求;使三年内创建和培育“新优质初中”100所,结成“优质初中发展共同体”20个,全市公办优质初中覆盖面达50%以上;“绿色评价”综合指标处于全市优良水平,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家长及社区居民满意度达90%以上。截至11月9日,我市6县市6区(含巩义市)已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近五年来,全市资助资金发放累计达11.4亿元,惠及学生226.1万人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市实施中小学梯级名师培养工程,建立“学校首席教师—郑州市骨干教师—郑州市名师—郑州市杰出教师—郑州市教育名家”的梯级教师培养平台,打造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全市现有“中原千人计划”——中原教学名师候选人1名,中原名师10名,河南省名师360名,河南省级骨干教师3242名,郑州市终身名师23名,郑州市杰出教师30名,郑州市名师523名,郑州市骨干教师5812名。此外,名师工作室建设也卓有成效。现有中原名师工作室10个、郑州市杰出教师工作室10个、网络名师工作室25个、名师工作室50个。这些各层级的名师除较好完成本职工作外,还承担了国培、省培项目以及部分市级培训授课任务,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辐射带动作用显著,为促进郑州教育的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服务“中国制造2025”,对接“一带一路”,助推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坚持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融合共进,在服务中求发展,各个职业学校紧贴地方需求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技能人才。每年,数以万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生力军。据统计,郑州市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超过93%的学生在城镇就业,60%以上的学生从事服务业,各项数据都呈逐年上升趋势。职业学校毕业生对推进城镇化进程,促使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转型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40年,立国之本——教育日渐发展均衡,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正在逐渐成熟和完善。从历史深处走来,趁势而上,一个品质化、国际化、信息化的教育中心正在新时代画卷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多元共生,和而不同,在我市,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成长的一方沃土。

教育,正顺应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迈向更好的明天。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