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麻雀的隐喻
版纳风情(国画) 王伟宾
时尚的变迁
刺脚芽
家乡柿红(油画) 左国顺
《共享经济100问》 看不懂共享经济就看不懂国内经济
眼里没有风景的人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麻雀的隐喻

♣ 任崇喜

入冬,天寒风凉,草木叶落,花朵凋谢,眼中的图景,多见的是素描,清简,利落。

这时节,一早一晚行走,常见麻雀的身影。往往在暧昧的暮色里,它们一个个蹇着身子,躲在赭褐的枝叶间,或者隐身在枯黄的草丛中。待人的脚步声渐近,仿佛听到召集令似的,窸窸窣窣,一阵惊慌地响动过后,呼啦啦飞起好大一群,黑压压的一大片,叫嚷着窜向天空。不久,它们又疾飞下来,在不远处踱步、觅食、聊天,似乎并不在乎人类,宁谧古朴的冬日图画,顿时因了这动的亮色,显得活泼、生动起来。

这时节常听到的,也是麻雀的歌声。枯瘦的霜枝上,时时传来麻雀的鸣叫声,叽叽喳喳,清澈而纯粹,让人无比惬意。它们追逐着、聒噪着,或栖或飞,嘁嘁喳喳之声,琐碎而喜气,在冬日里喧闹着世俗的意味,也显示出寂寥冬天的生机。

麻雀属文鸟科。据说世界上共有19种,中国产5种。其中树麻雀最为习见。它们喜群居,是中国最常见、分布最广的鸟类。它们身子娇小纤弱,体色相近,上体呈棕、黑色的斑杂状,因而俗称麻雀。因为其个头小,开封人多称之为小虫。虫蚁这种称呼,有玩弄的意味。麻雀性极活泼,胆大,容易接近人,但警惕性非常高,好奇心较强。

它们的别名极多,如霍雀、瓦雀、琉雀、家雀、老家子、老家贼、只只、嘉宾、照夜、麻谷、南麻雀、禾雀、宾雀、厝鸟、家巧儿、北国鸟、小黑鸟、屋角鸟等。这些名称的由来,或因地域,或因习性,或因风俗,或因文化,或因典籍,不一而足。让我感觉好奇的是,只只之名出自《中药志》,是因为入药后的模样吗?嘉宾之名,出自崔豹的《古今注》,是当时的人们亲近自然,与鸟儿和谐相处吗?照夜之名,出自张衡的《思玄赋》,麻雀的模样,怎样会穿越夜的黑而照亮呢?还有一种称呼:会飞的老鼠。它们的长相,怎么与老鼠接近呢?麻雀喙黑色,呈圆锥状,短而强健,稍向下弯。它的头、颈处栗色较深,背部栗色较浅,饰以黑色条纹。成鸟脸颊部左右,各一块黑色大斑。怎么看,也没有贼眉鼠眼的模样,多的是亲近人类的家常。

麻雀为杂食性鸟类,夏秋时节,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种子为食,育雏时则以昆虫为食,多为鳞翅目害虫。这样的习性,让它同时背负“益鸟”“害鸟”两种名声。古人有诗评价麻雀的一生:“因羡春光觅远芳,才停一树又奔忙。风寒翎羽声声乱,破草屋檐饮严霜。”丁宝书在《野雀秋虫图》上曾题诗曰:“悄然金气逼,野雀伺秋虫。昨夜繁霜下,胭脂染冷枫。”这当然指它的勤劳。

在人们的心目中,麻雀属于无大志向者,随遇而安、贪图享乐,甚至“万雀不及一凤凰”。陈胜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更是让麻雀的地位低到尘埃中,成为目光短浅的代名词。《吕氏春秋》中有一则寓言:“燕雀处一屋之下,子母相哺,呴呴然其相乐也,自以为安也。灶突决,火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将及也。”就很形象地描绘了它的形象,不思进取,不知祸之将临。清朝人李调元这样写道:“一窝两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虽然以雀讽人,但也犀利,入木三分。甚至连它不起眼的鸣叫声,也有人觉得聒噪: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在一幅麻雀画作上,齐白石曾这样题款:“麻麻雀雀,东啄西剥,粮尽仓空,汝曹何著。”对麻雀充满了憎恨之情。

很多人不知道,麻雀的身份,曾经高贵过。从青铜时代开始,雀一直被视为“爵”的象征。

爵本为酒器。古人以雀为标志,是因为雀鸣“喈喈”,谐音“节节”,以此提醒人们,饮酒切莫贪杯。后来,爵成为权力的象征。

古人曾视它为祥瑞的象征。《陈留耆旧传》载:“圉人魏尚,高帝(汉高祖)时为太史,有罪系诏狱。有万头雀,集狱棘树上,拊翼而鸣。尚占曰:‘雀者爵命之祥,其鸣即复也,我其复官也。’有顷,诏还故官。”《异苑》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陈留魏肇之,初生,有雀飞入其手,占者以为卦爵之祥。”

在汉代,在画像石、青铜“摇钱树”及灯柱上,麻雀的图案经常出现。汉代画像石《树下射鸟图》,据考证就是“射爵射侯”之意。 唐宋以后,麻雀的形象,频繁出现在花鸟画中,或与树木为伴,或与花草为伍,不但生动地再现自然景象,而且寓意丰富,吉祥的成分大大增加。如《鹿雀图》,寓意“爵禄双全”;《榴雀图》,以石榴喻多子,以雀喻爵,寓意多子多孙、官居高爵;如《梅雀图》,意为“梅雀争春”;《竹雀图》,寓意节节上升、加官晋爵等。

麻将牌据说跟捕捉麻雀有关。江苏太仓,在古时是皇家粮仓。“粮仓既设,雀患便生 ”。守仓兵丁以捕雀取乐,仓官发给竹制筹牌记数酬劳。这种游戏流传下来,演变定型,便成了今天的麻将。因为麻雀喜欢偷吃粮食,人把麻将中的一条,换成麻雀图案,以此来提醒自己,要注意粮食不能被偷吃。

小小的麻雀,能与这种游戏结缘,而且风靡全世界,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