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二月河水永长流
温暖的记忆
陋室铭(书法) 徐兆龙
《应物兄》 :建构新的小说美学
牟山脚下箜篌鸣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温暖的记忆

♣ 王留强

40年前的冬季,特别是进入三九天,无论城市乡村,人们冻得连一句话都不想说,因为感觉嘴巴都是僵硬的。数九寒天,手背冻裂,面颊冻裂,司空见惯。

那些年,冬天取暖的最佳方式,就是一家人围绕在泥巴垒成的煤炉前烤火。煤炉以烟煤为原料,多用来煮饭炒菜。煤炉闲暇下来的时间,便成为取暖的工具。烤火,是人们给取暖最好的注解。明煤应该是无烟煤,价格略高于烟煤,是烤火的主要燃料。当然,如果经济宽裕,加些焦炭,是再好不过的选择,这样就避免了许多熏呛口鼻眼睛的煤烟。

老年人和小孩子因为畏寒,是烤火的主角,年轻男女烤火是轮流上场。冬天洗过的衣服,都是经过煤炉烤干的。漫长的冬季,老天似乎整日阴沉着脸,太阳是这个世界的稀罕物。如果碰上风和日丽的日子,老老少少就挤在有阳光能照射到的墙壁前,充分享受阳光的沐浴。这在那个年代俗称的“晒暖”,遇上晴天有时一晒好几个时辰。

冬天的夜晚是最折磨人的时段。临睡前,冰凉的被窝真是无法形容,特别是小孩儿实在是不愿意钻进被子里。因此,家里小孩子年岁相差不大的,就轮流先上床去暖被窝。虽然入冬前被套里的棉花已经重新弹过,但厚重的棉被和盖在被子上的棉袄棉裤,把人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孩子们睡下了就不愿起夜,早晨起床就更困苦了,在温暖的被窝里多待一会儿简直是一种享受,很多人后来尿床和懒床应该是那时惯出来的毛病。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市里乘坐公交车,上车后手一抓铁扶杆,手指似乎被粘在了上面,松手时肉险些被撕下来。公交车上的座位空了好几个,没人去坐,我坐下去后一片冰凉,咬牙坚持到目的地。乘客们不停地跺着脚,试图温暖自己也温暖别人。

时光飞逝,那些年冬天里防寒驱寒的故事已经成为久远的回忆。现在的冬天,人们已经感觉不到彻骨的寒冷了。煤电、天然气暖气已经接入城市千家万户,空调火车、空调公交车四季衡温,乘客们不再冻得咬牙切齿了。即便在乡村农家,也大多用上了土暖气和电油汀,有些家里还安装上了暖风空调。

40年前的冬季,真可谓是“冻”人时刻,终生难忘。40年后,冬季成了一个季节名词,不再是严寒袭人,而是温暖如春。温暖的季节,温暖的环境,温暖的情怀,温暖的中国,让我这经历过数十年寒冷的人刻骨铭心,无比幸福,无限感慨。感谢这个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感恩那些为温暖中国做出贡献的每一个人。是他们让我们告别了曾经的寒冷和贫穷,是他们让我们走上了富裕和辉煌之路。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