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2019 郑州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热情建言 助力发展
推进媒体融合 建设“四全媒体”
创环境友好型 经济发展模式
优化营商环境 促进快速发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热情建言 助力发展
——政协委员发言摘编

昨日下午举行的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9位市政协委员分别围绕自贸试验区建设、营商环境优化、空中丝绸之路建设、现代物流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等问题,为助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加强自贸试验区建设

建设自贸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我市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何进一步加强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建设,变“弯道超车”为“换道超车”,实现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王洪波建议,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突出抓好政策落实及创新、服务体系构建。

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升制度创新成效。围绕“两体系一枢纽”战略定位,提出一批前瞻性高、复制推广价值大的创新方向和集成创新措施。围绕企业需求,在服务企业和解决问题中探索创新,形成有针对性的创新案例。

优化政策,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围绕郑州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前沿产业,制定优于沿海地区和周边城市的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对重大项目和外资引进落地、招商项目引荐等加大奖励力度。

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对标国际标准,推进简易注销程序,提升企业信贷可获得性,使自贸区营商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示范带动全市营商环境的大提升。

抓好自贸试验区功能延伸工作。继续向国家、省委及有关部门汇报,争取使航空港实验区早日纳入河南自贸试验区范围。

挖掘郑州文化旅游资源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郑州这块热土曾经诞生了无数历史名人。如何发挥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的独特效应,讲好郑州故事,提升郑州文化旅游形象?

市政协委员阮志斌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对历史文化名人资源进行整合,制作 “文蕴郑州”宣传片,全方位、多渠道、大密度进行宣传;组织高级别文化活动,升格杜甫故里、白居易故里等文化景点现有主题活动的规模和层次,与媒体联手举办一系列符合当下文化消费时尚的活动,提高全社会的关注度;加大投入,运用同艺术形式,使这些历史文化名人重新“活”起来,制造文化热点,引领文化消费,推广文化旅游资源。

增加政府投入,创造良好环境。政府部门应加大硬环境建设力度,同时加强软环境建设,在学校教育、文化推广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积极宣传本地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内涵,扩大历史文化名人的社会知晓度。

挖掘文化内涵,形成开发合力。组织专家学者就这些历史文化名人景点的发掘内涵进行论证,找准文化特质,发现新的开发点,强化吸引力;相关部门就开发这些历史文化名人旅游景点达成共识,形成开发合力,构建高品质旅游产品,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简政放权 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过去一年,全国各地先后出台了改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要如何打造国内超前、接轨国际的营商环境呢?

对此,张丽委员代表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提出建议。

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在坚持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原则基础上,建立完善行政审批动态评估、管理和调整机制。

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实现“一网、一门、一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实现线上线下集成融合,打造城市移动端综合性服务平台。

打破部门利益化格局,稳步推进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积极引导政府投资项目以竞价方式选择中介机构;深入整治“红顶中介”,真正从源头切断中介收费和行政职权的利益关联;将中介诚信状况与登记机关监管等挂钩,倒逼中介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加快金融体制机制创新,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发展多层资本市场,同时建立科学合理政府引导基金运作机制。

深化人才科技体制改革,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氛围。进一步做好人才发展规划与人岗匹配工作,提高知识和智力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比例,注重突出企业成果转化主体地位。

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

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数据产业的支撑。要推进河南省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郑州片区建设,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时文忠代表民盟郑州市委建议: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快速发展。强化我市大数据主管部门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引领能力,细化落实分工。

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共享发展。以政务数据共享开放为突破口,打破各单位之间的保护壁垒,引领企业、社会数据开放。

加大财政支持,广开资金渠道。整合分散于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资金项目,集中用于大数据产业;在工业发展基金中设立大数据专项资金;争取专项资金或资金扶持政策,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合力。

推进大数据创新应用,打造国家级数据中心。把交通物流作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加快推进郑州政务、社会保障等大数据应用和平台建设。

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核心产业。着力培养与我市重点领域深度融合的大数据龙头企业,形成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核心产业突出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

厚植人才沃土,筑牢发展根基。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院所,鼓励本地高校,设置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相关专业与创新平台,探索“人才+项目+基地”教产学研用新模式。

加快“空中丝绸之路”建设

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以来,郑州内陆开放程度显著提升,但随着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空中丝绸之路”先发优势不断弱化,如何推动对外开放工作再上新台阶?

市政协委员朱娜建议:

扩大郑州机场的竞争优势。争取在国际航线开辟上优先安排郑州机场,吸引更多基地航空公司在郑州机场集聚;研究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吸引更多货代企业落地,促进航空货运快速增长。

扩大郑州枢纽及区位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一个高度融合、高效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快多式联运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各种交通方式间的信息共享以及仓储、装卸等专业设施的标准化建设;统筹郑欧班列、国际陆港等优势要素,扩大其中枢交通的支撑作用,加快形成陆空衔接、公铁集疏、内捷外畅的综合交通新优势。

扩大人才智力优势。加快完善高端人才的培养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卢森堡货航等专业合作伙伴,借鉴海外经验,采用共同投资、联合培养等方式,搭建航空培训平台,打造特色专业;将更多国际教育、医疗资源在航空港区布局,加快高端化国际商务集聚区建设,增强人才支撑和服务能力,真正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打造国际物流中枢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就要发挥优势,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打造交通和物流中枢,建设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中心。

如何实现郑州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

市政协委员高栓记建议: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城郊与主城区之间的物流专用通道建设,便于传统物流业形成真正的物流集散中心,并完善物流集散地周边的路网、停车场等配套建设;加快现代物流企业的引进培育,支持和引导本土物流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资产重组以及各种形式的企业联合与合作,并鼓励本土物流企业“走出去”。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本土物流的支持力度,给予一定财政补贴;金融机构也应加大对本土物流企业的支持。”高栓记还建议,大力发展“智慧物流”,让更多的物流企业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设备,实现物流自动化、可视化、智能化、网络化。同时,还应健全信用体系,在物流领域逐步建立“黑名单”“白名单”,促进物流领域政府、企业、社会诚信互动,形成跨区域、跨行业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建田园综合体 助乡村振兴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市田园综合体项目17个,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

如何加快推进我市田园综合体建设?

陈飞委员代表农工党郑州市委建议,要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各县(市)要科学编制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合理设置田园综合体功能分区,并通过规划引领,整合产业发展、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资源投入田园综合体建设。

建设田园综合体,加大资金扶持也很重要。陈飞建议,市、县两次财政设立田园综合体建设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财政扶持;都市农业专项建设基金、农业担保贴息、农业特色保险等优惠政策也要向田园综合体倾斜。

陈飞认为,各县(市)、区要将田园综合体配套用地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予以支持。同时,要制订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田园综合体建设,让农民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同时引入大企业、大项目,完善田园综合体产业链条。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当前,进入“万亿俱乐部”的郑州正站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新起点、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但城市基础设施的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也渐趋明显。

黄万新委员代表九三学社郑州市委建议,郑州紧扣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从三个方面尽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突出规划引领,重点加快构建以地铁、快速路网为主体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公共交通一体化,提高水、电、气、暖以及城市管网、排水防涝、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质量、运营标准,推进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突出民生优先,以河长制、路长制等精细化管理为抓手,重点加快老旧基础设施改造等提质工程、贾鲁河改造等重点增水工程、拆墙透绿等增绿工程、商都历史文化区等增文化工程,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突出创新驱动,以中原科创谷、智能传感谷等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国家(郑州)超算中心、浙大中原研究院等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技术等战略新产业、新经济的孵化培育以及新产品、新技术在5G首批试点城市、智慧郑州建设中的示范应用,加快推进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龙头企业智能化改造。

增强新侨文化认同感

近年来,随着郑州对外开放进程的深入,新侨(即华侨华裔二、三代,到国外留学和留学归国人员)呈爆发式增长。陶琼琼委员代表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建议:郑州以“新侨为桥”,增强文化认同感,提高中原文化影响力,打造“立足中原,面向国际”的内陆开放高地。

针对回国后的新侨难以适应国内文化氛围,对中原文化认同度不够高的问题,陶琼琼给出了解决方案。

“将中原文化赋予时代意义,把宣传阵地向海外拓展,扩大中原文化的海外影响力,让世界充分了解全面、真实的郑州。”她建议,加强社科文化研究机构对国际市场的研究,打造具有郑州特色的文化精品,培养懂文化、会经营、懂外语、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

她认为,可以乘“一带一路”的春风,推出“适销对路”的文化精品,向沿线新侨弘扬中原文化,提升中原文化的亲和力;发展“拜祖文化旅游经济”并通过“嫁接”“融合”等方式,将中原文化和新侨身边鲜活的故事相融合,编排成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节目,增强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陶琼琼还建议,定期与留学生及其家长保持联系,并扩大与海外新侨和社团的联系,鼓励民间外交、广泛开展人文交流,让世界各地的新侨成为讲述“郑州故事”的“金话筒”。

郑报融媒记者 武建玲 王治 李爱琴 李京儒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