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县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牟基层党建助推乡村振兴
千年古村落 传承好家风
中原区开展企业创新发展培训
聚焦群众新期盼 古巷风景映和谐
科技创新 科普惠民
上街启动“廉洁教育村村行”
应急救援技能大比武
民生计量进市场 免费检定上门做
荒山野岭变绿水青山
茶艺进社区 乐享“静生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荒山野岭变绿水青山

本报记者 史治国 通讯员 颜冰

花香四溢,绿树成荫,五彩的风车随风起舞,优雅的孔雀脚步翩翩……昨日,记者走进荥阳市崔庙镇塔山旅游休闲度假区,人与自然和谐的勃勃生机和活力扑面而来。原来这个曾因开采而“千疮百孔”的荒山野岭,如今已变成一个集文化旅游、特色餐饮、农业观光、民俗民宿、生态养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区。

但是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2008年以前,这里一直延续着煤炭开采、石料开采的资源型单一发展模式,无序、无节制的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植被剥离、山体破坏、水井干涸、小溪断流,常年的破坏已成为顽疾,治理并非易事。

2014年郑州塔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流转了塔山、郑岗、郑庄、寺沟、界沟5个村的荒山、沟壑、边坡土地共计18.6平方公里,进行旅游设施开发。

此次开发坚持“只种不伐”的生态保护理念,利用流转的土地、坡地、荒地栽种核桃、葡萄、无花果,使得大面积生态得以恢复。同时依托恢复的自然环境和山势建成了塔山民俗酒店、民俗窑洞宾馆、百鸟乐园、生态果园、儿童乐园等一批旅游度假设施,它已不再是人人争先外出不愿停留的地方,已成长为一个正吸引着八方来客,为当地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创造有利条件,影响、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

以前因缺水、产量低,大量的坡地被撂荒,近百户村民多年来一直处于贫困状态,仅靠种一些果树杂粮维持生计。现在,发展特色养殖与种植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又通过这些项目与旅游带动就业增加当地收入,极大地调动了周边农户积极参与的热情。度假区有盛果期柿子树,年产优质柿子600吨,用来加工柿饼、柿子醋;优质品种核桃、无花果、葡萄;还有3000亩的粮食生产基地用于种植小麦、玉米、小米、油菜以及红薯等各种杂粮。产业结构和市场供应实现了良性发展。

“2008年以前,郑庄村还是省级贫困村,14个村民小组分散在这片山里,全村570户2400口人依靠着2480亩耕地和2000余亩坡地荒地种植小麦、玉米生活,住房以窑洞、半窑洞、土坯草房、砖瓦房为主。”郑庄村支部委员朱遂志说,“人多地少、沟壑纵横,居住分散,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群众生活在雨雪季节有塌陷的危险。吃水难、出行难、耕作难、生活难、就医难、上学难、基础差、村容差,就业能力差,致富能力差,很多人离开了村子常年在外打工。开采煤矿、挖石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这几年,景区建设越来越快,生态环境变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群众也看到了希望,大部分人都赶了回来,有的在景区打工,有的在景区投资。”

在景区内玻璃栈桥上值班的老郑60多岁了,他笑呵呵地说:“我以前闲时挖煤,忙时种田,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这几年我一直在景区帮忙,收入可比以前高多了。”

在塔山旅游休闲度假区,像老郑这样的员工还有很多。“现在,塔山旅游休闲度假区的500多名员工大部分来自附近的村庄,经过各种技术培训后在度假区从事餐饮、客房、销售和管理工作。”景区经理许家业说,“我们招聘用人首先在周边几个村里找,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优先就业,根据他们的个人特长分配工作,让他们各尽其劳,从中获得收益。”

绿水青山带来的不仅有金山银山,还有精神上的富足,五一期间,游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在景区内漫步,赏孔雀开屏,观山水风貌,玩栈桥滑道,尝特色醉鹅……附近的群众为游客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游客们目不暇接欢声笑语,村民笑容满面、快乐热情。

在塔山景区内还有国防教育基地,该基地以加强全民国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目标,为河南省国防教育创新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塔山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以环境促发展,以生态促脱贫的经济转型之路。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