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大东胡同的变迁
钱塘湖春行(书法) 董建民
生活如此美丽
山色依旧(国画) 袁汝波
《巫鸿美术史文集》:一部个人美术学术史
盛夏时节
聚焦的力量
连 载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东胡同的变迁

♣ 赵成义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方自己终生难忘的地方,大到一山一水,小至一街一巷。我终生难忘的地方是郑州那条最长的胡同——大东胡同。我们家四代人曾在那里生活,其中爷爷、奶奶和父亲在那里走完了一生。我们兄妹四人及我的儿子则都是在那儿出生和长大的。

大东胡同位于郑州火车站附近,它三面临街,北起东三马路,南至陇海东路,西到乔家门,东面则与地势较低形若盆地的和平坊居民片区接壤。大东胡同始初于20世纪20年代,据文字记载,1920年,上海厂商林应民和魏铭三筹资两万元,在郑州选址今东三马路西头路南的一块空地上建设厂房,创办了大东机器厂,生产用于棉花加工及打包运输用的轧花机和打包机。因产品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而受到广大用户青睐,远销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地。由于该厂生意兴隆人气旺聚,不断有人在通往该厂的道路两侧搭建篷房,在此落脚打工或卖小吃和日用品等。逐渐形成了一条南北向宽5米,长近500米的街巷,街巷亦因通达大名鼎鼎的大东机器厂而得名为大东胡同。

郑州历史上名叫胡同的街巷共有30多条,在最早、最长、最宽等“郑州胡同之最”中,大东胡同以近500米长称王最长胡同。其实这也只是由东三马路通往陇海东路那条主干道的长度而已,并没有加上与此主干道相交,东西方向上分别通往和平坊片区和乔家门街的那两段胡同的长度。通往和平坊那段胡同,宽4米,长150米左右。通往乔家门的那段胡同宽3米,长约200米。此外,大东胡同还有若干条胡同内的胡同。这些小一些的胡同进出都是一个口,里面住着几户至十几户人家。

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东胡同还都保留着过去建造的水井。那时自来水还没有通到胡同内,居民用水需要到东三马路或乔家门接水挑水并分摊水费。所以大多数居民只是做饭烧开水用自来水,洗洗涮涮还是习惯用居家较近且不要花钱的井水。大东胡同的水井设置很有特点,均建造在三个通往大街的出口处,而且每个井台附近都有一块不小的空地及一个公厕。空地不仅是居民刷洗闲聊的公共场所,也是生意人流动经营的驻足之地。卖花生米的、卖烤红薯的、卖糖葫芦的;补锅的、修锁的、磨剪子戗菜刀的、加工爆米花的。井台边还经常出现一些职业自荐者。有掂着瓦刀找活儿的泥瓦匠,有拎着木锯期盼雇主的木工,还有希望上门当保姆或做奶妈的农村妇女。我是50后,孩提记忆中有一位慈眉善目的伯伯。他经常一手拿着稿纸一手握着钢笔,在邻近乔家门的那个胡同口伫立,见老年人过往,就笑容可掬地打招呼。他是专门帮人代写书信的,和我父亲很熟。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东胡同的老人们大都没有进过学堂,我父亲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从小上过教会办的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工商管理工作又经过多次培训进修,实际文化水平不亚于现在的大学生。从我记事起,办事处和居委会干部就经常来我家。他们找我父亲都是让帮忙写东西的,出墙报、写标语、编排文艺节目等。那时候,全社会都很重视精神层面的东西,办事处和居委会经常组织居民自编自演诸如诗朗诵、快板、三句半等文艺小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表扬身边的好人好事。

胡同记忆最深刻的是夏天。截至20世纪70年代末,虽然大多数居民家都用上电了,但供电十分紧张,仅供照明。那时谁家也没有空调和电风扇,胡同里的家又密不透风,居民们消暑纳凉的最好方式就是户外休息。女人大都是领着孩子在院里或家门口的路边歇息。男人们则大都喜欢拎着芦席到井台附近的空地上去。不光因为那里更通风凉爽,还因为那里人多热闹,富有家里所不可替代的情趣。每当夜幕降临,一个个群聊晚会便开始了。有说新闻的,有谈旧事的,有讲故事的,有猜谜语的。还有一些青年人乐于扎堆比造句比俏皮话,谁接不上来,就要翻跟头或打自己的嘴巴。

大东胡同是2001年10月开始拆迁的,两年后建成了当时中原地区最大的地摊式服装城——锦荣商贸城。大东胡同与郑州已完全消逝的胡同相比算是比较幸运的。城改后她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模样,甚至还保留了一座20世纪80年代在原大东机器厂旧址上建造的楼房,居民们顺藤摸瓜都能找到老家的位置。大东胡同原来就如现在这个样子,呈非字形,像动物骨架。由东三马路通往陇海东路的那条南北向主干道如脊骨,与它相交的六七条东西向分支道路如排骨。只不过如今这条主干道和各分支道路两侧都是卖服装的商铺,处处充满着浓重的商业气氛,已经没有了原先的市井味道。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