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向工业国的目标迈进
“老家河南”精彩亮相 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
穿越“时光隧道”看河南发展成就
用出彩宣传展现出彩 河南和民族大团结
庆祝第35个教师节 一批优秀教师获表彰
16位教师获评 郑州最美教师
郑网正赛首轮 强手悉数过关
秋老虎退场秋雨上 郑州天气逐渐凉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向工业国的目标迈进

1953年10月27日,新建成的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的汽笛一声鸣响,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轧制出来了。这标志着我国在向工业国转变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无法生产这类工业产品。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之后,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就是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争取早日实现工业化。

1954年,中苏双方最终确定了“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涉及钢铁、有色冶金、煤矿、石油炼油、重型机械、汽车、拖拉机制造、化工、电力等方面。1955年7月,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五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这样巨大的建设投资,是旧中国历届政府都无法企及的。

“一五”计划极大地调动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在新中国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诸多工业产品被制造出来:1954年7月,“初教5”飞机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由修理阶段跨入了制造阶段;1956年7月,载重量为4吨的解放牌卡车试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开始独立掌握汽车生产技术;1956年9月,国产B2-34中型坦克发动机问世,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坦克发动机的历史……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现代工业骨干部门建立起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得到初步改变。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