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陈振龙为民解粮荒
嵩山访友图(国画) 柴清玉
淡泊的风雅
大会师的小故事
《穗子的动物园》
居高声自远(书法) 窦效民
秋分耧铃响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陈振龙为民解粮荒

♣ 史留昌

陈振龙,明朝中期人,家居福建省长乐县,富户子弟。他自幼攻书,颇为聪颖,想在仕途上博个一官半职,岂料年过二十仍在乡试中落选。长乐县紧靠东海,当地百姓出海下南洋务工经商的人颇多,他受此影响放弃学业,随本家一叔父下南洋了。

他落脚的国家为菲律宾。在菲律宾有一奇特的农作物引起了他的注意,此庄稼的茎为藤,依地漫爬,把地面盖得严严实实。其叶子犹如心脏形状,很是好看。其果实像土豆一样结在地下,成块状,有些像莲藕,大小也如莲藕一般。当地人称之为甘薯。那甘薯可蒸可煮可烤,吃在嘴里,又甜又面又软又香,口感与味道特好。并且他还了解到,这甘薯一棵苗可结薯五六块,甚至十来块,产量很高,一亩地可产几千斤甚至近万斤。且这甘薯适应性很强,不怕旱,大地块能栽,沟边山角地也能栽。振龙想,自己老家常年干旱,庄稼歉收,百姓时常填不饱肚子,何不把此甘薯引进老家,解决乡亲们的温饱。于是,他特意结交了一位当地家里种有甘薯的同龄朋友,一有空就跑到他家玩耍,农忙时节又到地里帮他家干活,实则他是在学习甘薯的育苗、栽种、管理、收获、储藏及加工食用,把关于甘薯的一套农活掌握了个滚瓜烂熟。随后,他又在朋友的村里租了一块地,全都栽种上甘薯,他对朋友说,甘薯太好吃了,一顿无甘薯,他就食之无味。朋友哪里知道他的良苦用心啊!

到了1593年,这一年振龙已五十岁了,他要回家乡了。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甘薯带回福建老家。可是,那时菲律宾归西班牙管辖,依照那里当时的法律,他不可能把薯种带出菲律宾,若带了,出境时被查出就会被处决。他想了几天几夜,终于有了办法:不带薯块,只带薯藤,把薯藤上的叶子全摘去,把薯藤绞入吸水绳中,成功地避开了出境时的检查。在海上他又航行了七天七夜才回到长乐老家。

到了家中,他什么事都不办,什么人都不见,脸也未洗,衣也未换,先把薯藤从绳中抽取出来,剪为五段,在自己家的地里栽上了五棵甘薯苗。他这么急忙地栽种甘薯一事,一下子吸引了全村人的眼球,人们不知道他栽种的是什么东西,也不知此东西有什么用途。那薯藤栽种到地里后,在他的培育和管理下,扎根、发芽、长藤、结薯,仅四个月的时间,就结出了数十块甘薯。他又特意蒸熟了几块,让乡亲们品尝,尝后大家都说好吃。这时,他才讲了此薯的来历、产量及他的栽种打算,村里人很是感动。接着他又承诺,免费为全村人提供薯苗,并且教会他们栽种及管理的方法。于是,全村家家户户都栽种起了甘薯,仅半年的工夫,甘薯就成了全村人的一道主食。

就在他在村里大面积栽种甘薯且尝到甜头的第二年,福建省遇到了大旱,庄稼歉收,粮荒困扰着旱区百姓。这时,振龙得知省里的巡抚金学曾大人正在长乐巡视旱情,他就带领村里的几个长辈和家里人,把金巡抚请到了自己家里。礼拜之后,他给金巡抚奉上了两块蒸熟的甘薯。金巡抚一尝那甘薯,马上问道,此为何物?如此可口!振龙就把甘薯的来历、产量、作用、栽种环境以自己的打算讲了一遍,又领着金大人到村里各户看了一遍,金巡抚看到全村家家户户都有成堆的甘薯,全村人脸上没有一丝粮荒的忧愁,他马上回到省府在全省普及起了甘薯的栽种。仅几个月的工夫,就成功解决了旱区百姓的缺粮问题。

后来,甘薯自然又被引向外地,普及到了全国,并成了全国粮食作物的一个重要品种,特别是中原一带栽种更为广泛,甘薯几乎成了人们秋冬春三季的主食。除此,人们又经过对甘薯的加工,磨成了粉芡,又把粉芡制成了粉条、粉皮、粉丝、凉粉,成了人们一道道喜爱的菜肴。特别是经过霜降的叶子,是人们喜爱的干菜。还有那甘薯的藤,收割后成为牛羊冬天的主食。再后来,在收获甘薯的季节里,人们看着那薯块浅酱红色的外皮,很是悦目,干脆不称它甘薯,而叫起它“红薯”了。据古籍记载,到清乾隆年间,全国种植红薯的面积己过一亿亩,其产量占当时世界总产量的八成还多。

后人为了感念陈振龙引进甘薯解民粮荒的功绩,在1834年,既清道光十四年,全国著名的福州藏书家何则贤在福州乌石山建一“先薯祠”,以供后人瞻仰。至今那先薯祠仍在,它向来瞻仰的人们述说着数百年前有一普通百姓为民解粮荒从海外引进甘薯的故事。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