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国企70年蓬勃壮大
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征程中彰显担当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国企70年蓬勃壮大
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征程中彰显担当

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资国企在我市高质量发展中一直担当着打头阵、作表率的主力军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我市国有企业更是主动融入国家大局和城市发展战略,主动作为、积极创新,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进入快速推进阶段,全市国有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为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初心如磐 民生工程挑大梁

9月8日晚,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郑州隆重开幕,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各民族同胞汇聚中原大地,同场竞技、共襄盛举。

就在这万众瞩目的时刻,郑州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运动会主场馆——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以雄伟壮观的建筑和炫目的科技感,惊艳了八方来宾的目光,一跃成为郑州新地标。

这是我市市管企业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又一力作!这座“一场两馆”的建筑,包括一座可容纳6万人的大型甲级体育场,一个1.6万座大型甲级体育馆和一个3000座大型甲级游泳馆,能够承办国内综合性赛事和国际顶级单项赛事。这里还是一座包含众多商业业态并集健身、演艺、会展、旅游、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全民健身休闲场所,起到了完善城市功能、展示郑州形象、提升城市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作用。

郑州地产集团是市属四大国有资本运作平台之一,主体长期信用等级AAA级,资产规模1200亿元,已建成和在建项目近百个,累计投资300多亿元,除奥体中心外,目前,还投资建设了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牛口峪引黄工程、石佛沉砂池供水工程、商都历史文化区、北三环东延快速通道等一批省市重点工程,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积极担当作为,主动砥砺奋进。

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市管企业捷报频传。今年以来,地铁5号线实现初期运营,2号线二期实现车站主体全部完工,14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通载客,郑州大剧院、市民活动中心、文博中心等一大批项目按照既定时间节点快速推进,郑州以全新形象迎接八方来客。

放眼我市整个城市发展进程,国企力量无处不在。从桥梁到道路,从公交、地铁到长途客车,从集中供暖、自来水供应到污水净化,市管企业高质量铸就了城市发展基础。其中,市民最为熟悉的,当属我市国有公益类企业,它们分别是市公交总公司、地铁集团、自来水公司、热力总公司和污水净化公司。

城市供水方面,郑州自来水公司建成投用柿园水厂、白庙水厂、刘湾水厂、港区第一水厂等,日供水能力达177万立方米,供水面积达580平方公里。

集中供热方面,市热力总公司加大投入,通过“引热入郑”和“煤改气”建成投用了3个热电联产热源、7座燃气锅炉房。截至2018年底,市区热网总长度达2300公里。

如今在郑州出行,越来越便利、越来越环保。目前,郑州地铁集团已建成投用了地铁1号线、2号线、城郊线、5号线和14号线一期,形成了“一横一纵一环”呈“申”字形的轨道交通路网格局。市公交总公司开辟公交线路300多条,拥有公交车6000多台,混动及新能源公交基本达到全覆盖,公交智能化、科技化手段走在了全国前列。

作为全市国有企业的“主力军”,在市国资委提供的2018年成绩单上,我市市管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484.2亿元,完成利润总额59.4亿元,上缴税金23.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56.7亿元,主要指标较往年稳定增长。其中,郑州银行总资产达4661.4亿元,存款余额居郑州市金融机构第1名;中原环保资产总额达90.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5%和47.1%;农业担保公司、城建集团、中小企业担保等多家企业实现了营业收入、利润双增长。

回望70年 披荆斩棘谋发展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望70年风雨历程,我市国有企业与新中国共成长、同荣辱。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时代大潮中披荆斩棘,不断开启发展新征程。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国有企业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第二砂轮厂、郑州纺织机械厂、郑州卷烟厂、郑州热电厂及郑州第一、三、四、五国棉厂,郑州铝厂,郑州电缆厂,郑州煤矿机械厂,郑州车辆厂等,已经成为郑州辉煌历史的一部分,至今为市民们所津津乐道。而如造纸厂、印染厂、葡萄酒厂、针织厂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国有企业,其产品则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留在了老郑州人的记忆里。

说到郑州国企的辉煌过往,棉纺路是个绕不过的地方,这里镌刻着郑州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足迹,集中体现了老一辈纺织工人的奋斗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郑州被国家确定为国家工业建设重点地区之一,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纺织工业的建设与发展。1953年5月1日,郑州国棉一厂破土动工。紧接着,郑州第三、四、五、六棉纺织厂相继建成投产。加上在老豫丰纱厂废墟上重建的郑州第二棉纺织厂,“一五”期间,郑州纺织工业基地形成6大棉纺织企业、43万纱锭、1.51万台布机的规模,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97亿元。郑州由此成为全国闻名的纺织城。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当年红火的国棉厂纷纷改制。如今,在新郑、中牟等地新建的现代化纺织工业园内,郑州纺织业完成了“蝶变”。而在与郑州市民生活密不可分的公用事业方面,国有企业一直默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郑州位于黄河之畔,解放前市民饮用水的唯一选项却是苦井水。1953年11月28日,郑州市自来水公司成立,以贾鲁河为水源,筹建了郑州历史上第一座水厂——柿园水厂,自来水由此流入寻常百姓家。70年时间里,郑州的水源由贾鲁河换为黄河,如今则基本实现了丹江水全覆盖,日供水能力也从柿园水厂建成时的8万立方米增加至今日的177万立方米。对于节约下来的黄河水,郑州也加倍珍惜,通过积极加强黄河湿地保护修复、高标准建设环城生态水系等工程,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支撑。

交通出行方面,1954年2月1日,郑州市公共汽车正式投入运营,当时全市一共只有6辆运营车辆、3条运营路线。1路公共汽车路线由二七广场至郑棉一厂;2路公共汽车是一条环线,自二七广场沿旧城区主要商业街运行;3路公共汽车自火车站经大同路、福寿街、西大街至二里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截至2018年底,郑州公交运营车辆总数达6373台,混动及新能源车辆6273台,其中,空调公交车、混动及新能源公交车占比分别达100%、98.43%,公交线路达333条,线路总长度4758公里,在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实现了500米全覆盖。2018年12月,郑州市还荣获交通运输部授予的“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称号。

随着轨道交通、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公交场站等一大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民生改善的重点项目建成投用,国有企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得到显著凸显。仅2018年,郑州地铁线网累计运送乘客8.2亿人次;公交公司全年完成客运总量9.4亿人次;交运集团完成旅客发送1990万人;自来水公司全年供水量4.4亿立方米;热力总公司集中供热入网总面积达1.4亿平方米;污水净化公司全年处理污水2.9亿吨。

截至2018年底,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32万亿元,占全省38%左右,净资产3216.5亿元;全年营业收入903.6亿元,利润总额83.7亿元,上缴税金51.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386.9亿元。其中,市国资委监管的市管企业,主要分布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投资等行业,2018年底市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8942.1亿元,同比增长12.2%;净资产总额2017.8亿元,同比增长10.5%。

与此同时,我市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逐步优化,一般性竞争领域的中小企业通过调整、重组,陆续退出国有或国有控股地位,国有资本逐步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会展、文化、金融、投资等行业和领域集中。产业规模优势初步形成,非工业领域产品和服务规模迅速发展。部分市管企业拥有了市级以上研发中心,科研和新产品开发数量和水平稳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受到重视。郑州银行上线大数据系统,科技水平迈入全国城商行先进行列;中原环保获得发明专利19项;建投集团通过“互联网+大气污染防治”模式精准治理污染;地铁集团筹建创新研发中心,成功申报省市级大数据重点实验室。

务实重干 改革攻坚奏凯歌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国企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

国有企业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决定了这是一场“持久战”。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拉开了改革的序幕。我市的国企改革也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的,经历了从承包制到利改税、从厂长负责制到经营权所有权改革、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等过程。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国企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任务,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再次进入快车道。根据中央、省、市工作部署,我市深化国企改革全面发力,加快推进。

顶层设计,政策引领。近两年,我市陆续出台“1+N”国资国企改革相关政策文件29个,涉及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分类推进国企改革、加强国企党建等多个方面,为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

全面覆盖,分类实施。从市国资委监管的市管企业,到市直各部门监管的市属企业,从工业企业到非工业企业,从企业产权到企业组织、治理结构,近两年,全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从关键点发力,从重点突破,改革政策渐次落地,改革任务逐步落实,截至目前,我市13家市管工业企业改制大头落地,非工业企业改革加快实施,39家市属企业改革全面铺开。通过改革,国有企业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国有企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明显增强。郑州银行成功回归A股,成为全国首家A+H股上市城商行;中原环保成为全省唯一入围全国国企综合改革的“双百企业”。公用事业集团通过资源整合,明晰产权,加快实现对中原环保集中持股,正加快推进整体上市。

克难攻坚,重点突破。在全市国企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的同时,2016年6月以来,根据省、市以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为重点的一年“前哨战”,以处置千家“僵尸企业”为牛鼻子的一年“总攻战”,以企业产权、组织、治理“三大结构改革”为重点的一年“扫荡战”的三年国企改革攻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我市国企改革攻坚一场硬仗接着一场硬仗打,一个山头接着一个山头攻,前两场攻坚战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涉及驻郑央企、省企和市属三级89家企业18万户职工家属区的“三供一业”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移交工作已近尾声,市属、县(市)属34家“僵尸企业”已实现出清,“三大结构改革”已按时间节点完成省定任务的65.7%。

完善监管,提升效能。积极贯彻中央、省国企改革“1+N”政策文件精神,持续完善国资监管制度,对市管企业实施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分类发展。修订市管企业目标管理、业绩考核办法,加强考核结果运用。严格落实产权登记、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程序,国有资产进场交易率100%。完成了市管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采取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推动企业负责人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建立健全企业内设法制机构,依法参与或制定市管企业章程。通过对县(市、区)国资监管机构日常工作的全面评价、综合分析,强化对县(市、区)工作指导。

经过两年多艰苦卓绝的奋斗,我市的国资国企改革一直走在全省先进行列,2017、2018年度,郑州市和市国资委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国企改革攻坚先进单位”“全省国企改革攻坚突出贡献单位”和“全省国资监管先进单位”。

固本强基 党建凝聚正能量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014年以来,市国资委党委全面贯彻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国企党建工作的要求,以“固本强基 忠诚担当”为主线,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夯实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抓落实”的作用,持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将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向纵深。

市国资委党委认真执行市委决策部署,把党委决策作为国有企业董事会决策、经理层决策的前置条件写入了市管企业公司章程,实现了全覆盖,同时,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书记是企业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对企业党建工作负有直接责任,其他领导干部按照职责分工,同时负有党建工作职责的党建工作责任制,为市管企业党组织真正成为企业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提供了制度保障。

把国企党建纳入全市党建工作整体部署,市国资委党委制定了《市管企业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将党建工作占年度目标的考核权重增加到48%。每年年底召开年度市管企业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议,既报经济账,又报党建账。

督促指导市管企业党组织认真做好换届工作,建立换届工作推进台账,实行换届销号管理,切实做到任务清、责任明、措施实,截至目前,符合条件应换届的基层党组织已全部完成换届。规范基层党组织。对党员人数较少的4家企业党组织设置进行了调整,新设置企业党组织1家。

全面加强党建阵地建设,营造浓厚党建工作氛围。目前,我市国资系统内基层党校已达15家,总面积3.5万平方米,培训党员115期1.4万人次。2014年以来,坚持每年培训100名基层党支部书记和60名党务干部;先后邀请中央党校张志明、省委党校焦国栋、省国资委李涛等专家为系统干部宣讲十九大精神;开展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培训班2期,培训机关和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党务干部255人;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万场宣讲进基层”和“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2042场次,培训党员职工8.7万人次,实现了十九大精神宣讲培训全覆盖。公交总公司、热力总公司、自来水公司等企业创新学习方式,开通“网上学堂”,组织干部上网自助选学,并进行在线管理。在座谈中,党员干部普遍反映,近年来教育培训的政治性更加突出,针对性实效性显著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和党性修养进一步提升,国资系统涌现出不畏严寒入水抢修自来水“短袖哥”张威、默默奉献的公交车长曹瑞娟、轨道创新突击队长郭瑞丽等一批党员先进典型,不断激励着国资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为服务保障民生、加快我市国有经济快速发展再立新功,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聂春洁 杨慧莹 张明明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