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中原出彩 郑州先出彩出重彩之中原区1/2019-10/09/07/2019100907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阔步向前 豪情写就新答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央文化区(CCD)打造文化软实力
阔步向前 豪情写就新答卷
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奔跑 张亮 摄
地铁连接方便出行 倪小宝 摄
优美环境 郭晓光 摄
中央文化区一角,宛若仙境 (资料图片)

东有CBD,西有CCD。郑州“东西两翼”齐飞并进,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振翅高飞。

随着市委、市政府“一心两翼”的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出,中原区乘势而上,借助郑州东西均衡发展的千载难逢之机遇,主动出击,勇于担当,务实重做,为我市推进郑州中央文化区(CCD)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促进市民公共文明素质提升做出贡献,不断增强中原区的文化软实力。

CCD公共文化主阵地

郑州中央文化区(CCD)位于中原区的常西湖新区范围内,规划为北至郑上路,东至洛达路,南至陇海路,西至常州路,总用地面积约23.53平方公里。核心区用地面积约6平方公里,被南水北调总干渠一分为二,其中北核心区主要包括市民公共服务区和九州坊,南核心区主要包括“四个中心”和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是中央文化区的配套服务区,由创意文化谷、文化总部园和莲湖湿地组成。该项目采用中轴对称形式,体现“中”的概念,大气、庄重突出南北向轴线,形成纵贯南北的文化生态轴。整体理念为“九曲黄河、九州之中”。

郑州中央文化区(CCD)内的文化项目“四个中心”主要包括奥体中心、文博艺术中心、市民活动中心、现代传媒中心。该项目为省级重点和我市“十大民生工程”,也是我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九大支撑性工程之一“文化郑州工程”。以高标准规划打造的中央文化区CCD,是中原区未来的核心,也是郑州市民文化服务主阵地。从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设计、高标准基础设施,到震撼人心的中央公园、城市地标,中央文化区用先进理念的规划,展现奋进新时代的辉煌篇章。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会成为一个集行政、商务、文化传媒、科技、体育于一体的“高大上”新城区,成为大郑州高速发展的新“代言人”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张白纸绘新城

中原区坚持规划引领、内涵发展。突出以人为本、集约紧凑、功能复合、尊重自然、传承文化、绿色低碳的理念。中原区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加快构建“一心两轴三区六片两园”空间布局的战略方向中,“一心”,即指郑州中央文化区(CCD);“两轴”,即沿中原路东西轴线和中央文化区南北中轴线;“三区”,即老城区、常西湖新区、中原新区;“六片”,即纺织服装片区、家居片区、须水河片区、贾鲁河片区、“四个中心”周边片区、二砂文化创意园片区;“两园”,即科研设计园区和环保产业园区。从中原区的发展战略来看,不管是“两轴”还是“三区”等都与郑州中央文化区(CCD)密不可分。

“一张白纸绘新城”。2015年6月26日郑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常西湖区域)“一设计三规划”方案,以立法的形式将郑州中央文化区(CCD)的规划定格在中原区的版图上,也为实施过程中不走样、不变形,“一张蓝图绘到底”提供了保障。

五年建设见成效

一纸规划,绘就发展蓝图,产业引领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城正在中原区常西湖新区崛起。常西湖新区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建新城”的新区建设发展目标,依托郑州中央文化区着力培育公共服务业、文化创意业、现代商务业、高端商贸业、休闲旅游业等“五大产业”,希望能在产业引领下带动西区发展新局面。

常西湖新区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先进,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设计,优化交通网络布局,建设地下交通环廊及综合管廊项目,该项目位于郑上路以南,中原路以北,西四环以东,凯旋路以西,该交通环廊项目包含北环廊、中环廊及南环廊,计划总投资28.51亿元。这只是常西湖新区新规划的53条道路工程的一部分,沿着路网延伸的不仅是通衢大道,更是常西湖新区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撑。

产业引领,西部蓝图已绘就,产业新城正崛起。在中原区“十三五”规划设想中,正以此为平台,构建对外开放新体系。凭借中原路以南的“四大中心”,和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加大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服务业项目的对外交流和培育宣传。同时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定位,以行政服务、商务楼宇为核心,打造集企业总部、电子商务、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产城融合发展先导区,特别是十栋商务楼、万豪商务综合体、华润燃气总部、轨道公司总部等项目及高端企业入驻机遇,这座现代化,具有国际视角的产业平台将让中原区新区焕发新活力,为打造我市中心城区西部核心区奠定坚实基础。

民族盛会放异彩

“民族的大团结,你我的运动会。”当这句脍炙人口的宣传语传遍大江南北时,郑州中央文化区也汇聚56个民族同胞的目光。9月8日至16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郑州召开,也让郑州中央文化区登上首秀的舞台。

为办好民族盛会,我市狠抓场馆建设,新建建筑面积58.4万平方米、容纳6万名观众的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为开闭幕式的成功举办提供了较好的场地条件。这次盛会也是对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及周边交通保障、城市管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志愿者服务等综合能力的检验。

9月8日至9月16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行,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以及台湾共34个代表团的7009名运动员,参加了17个竞赛项目、194个表演项目的角逐。连同裁判员、新闻记者、中外来宾、观摩团,本届运动会各方来宾达1万多人。郑州奥体中心是开幕式、闭幕式的主场地,在历经的彩排及正式演出中,接待代表团成员及观众达数十万人,展示了良好的性能。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首次在中部省份举办,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运动会必将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新的更大力量。”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委会副主席、国家民委副主任郭卫平说。

中原出彩,郑州出重彩,中原区干部群众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郑州出彩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郑州中央文化区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发挥文化阵地优势,服务群众,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市民,享受一场场饕餮文化盛宴。

本报记者 孙志刚 通讯员 张黎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