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5版:千帆竞渡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 一条大河波浪宽
让母亲河更加“健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 一条大河波浪宽
在建的郑济高铁郑州黄河特大桥
沿黄观光道路
航拍黄河大桥

郑报全媒体记者 侯爱敏 成燕 文 马健 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巴颜喀拉山脉走来,一路劈山斩石,奔涌怒啸,百折不回,一往无前。流至郑州桃花峪,她终于摆脱山岭的束缚,一改浊浪滔天为宽阔平缓、黄波金浪,呈现出一条大河波浪宽的迷人风采,令人心旷神怡。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郑州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文化历史资源灿烂厚重,自然生态景观丰富多彩。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郑州携手沿黄流域多个兄弟城市高奏“黄河大合唱”,扛起打造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历史重任,为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交出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刚刚过去的2019年,郑州抢抓发展机遇,综合实力持续攀升;持续推动转型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释放。经初步核算,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城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

城市综合实力持续攀升

数字是枯燥的,但却是一个区域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的最好佐证。

据统计,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589.7亿元,占全省的21.4%。经济总量全国排名前移一位,居全国城市第15位。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22.5亿元,占全省比重三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324.4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两成;完成进出口总额4129.9亿元、占全省比重超七成,居中部城市首位、省会城市第5位。

九曲黄河舞水袖,“天地之中”迎客来。伴随郑州城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一系列重大活动让郑州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2019年中秋节,气势恢宏的炎黄广场沉浸在一派民族大联欢的欢乐气氛中。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近万名运动员及嘉宾齐聚母亲河畔,共同唱响激情澎湃的民族大团结之歌。

除夕之夜,作为央视春晚分会场之一,郑州向全球精彩展现黄河之滨内陆城市的开放姿态,彰显了对接更高平台、更大市场的中部城市独特风采。

以创新方式举办的庚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线上线下吸引全球20多亿人次参与拜祖,华夏儿女的精神力量空前凝聚。

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今年5月10日,中铁装备集团传出喜讯,国产盾构终于有了中国“芯”。这标志着我国盾构核心部件的国产化进程实现重大进展。

以中铁装备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是我市着力构建新兴产业体系的实践缩影。2019年以来,全市转型升级步伐继续加速,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强劲。2019年,全市新增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2.4%,上汽数据中心等243个项目开工建设,明泰铝业高精铝板带箔生产线等246个项目竣工。中铁装备等2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单位,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实现“零”突破。

现代服务业提档增效。2019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达18%;新增上市公司4家、“新三板”挂牌公司2家,郑州商品交易所密集上市3个期货产品、3个期权产品。

新业态发展气势蓬勃。2019年,全市网络零售额增长18.5%、快递业收入增长16.6%、物流业增加值增长9.5%。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3亿人次,同比增长14.5%;实现旅游总收入1598.9亿元,同比增长15.2%。

数字经济风生水起。2019年,阿里巴巴、海康威视、中国电子、紫光集团纷纷落地郑州,这些行业领军者的到来,不仅带动相关产业优化升级,更开启了郑州数字经济发展新时代。

与此同时,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顺利开工,国家大数据综试区核心区实现产值300亿元。种种利好,振奋人心,描绘着郑州数字经济的灿烂未来。

科技创新提供不竭动力。2019年,致力于引智引才的“智汇郑州”人才工程,荣获“全国人才工作最佳案例”。这一年,我市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5项,获奖数量占到全省的40%。全市新认定院士工作站11家,培育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6.8%,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26家,增长5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6件、增长23%,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54.8%。

开放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路”协同发展,打造出郑州空前的开放之“势”。“四条丝路”编织出的斑斓纽带,为郑州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大舞台架起美丽虹桥。

2020年4月28日晚,第3000列中欧班列(郑州)满载货物,从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车务段圃田车站缓缓驶出。经过近7年运营,中欧班列(郑州)已经成为河南连通欧洲、中亚和东盟及亚太的物流大通道,成为郑州开放的新名片。

仰望“空中丝绸之路”——2019年,郑州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91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2.2万吨,保持中部“双第一”。

俯瞰“陆上丝绸之路”——中欧班列(郑州)2019年开行1000班、货重54.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3%、56.1%。

点开“网上丝绸之路”——2019年,郑州跨境电商交易额实现107.7亿美元,同比增长24.6%。

远眺“海上丝绸之路”——郑州已实现与青岛、连云港、天津等港口无缝衔接。

开放平台建设持续完善。2019年,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形成创新成果140项,新注册企业1.5万家、注册资本1811亿元。航空港实验区成立首家本土货运航空公司,新郑机场首条直达欧洲定期客运航线郑州—伦敦开航。此外,药品进口口岸正式投用,汽车口岸二期建设稳步推进;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省政府批准筹建;国际贸易实现“单一窗口”全覆盖……

更为可喜的是,全市持续推进的“放管服”改革,不仅助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也为开放发展蓄积着无穷的后劲活力。2019年,全市推出政务服务“周末不打烊”,172个事项凭身份证“一证简办”,261个事项实现“掌上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压减至100个工作日内。企业开办注册3天完成,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办结、单办业务实现“当场办”。在2019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郑州排名第一。

战“疫”经济发展两不误

2020年初,突然而至的疫情,带给郑州一场大考。市委、市政府突出“早”字抓防控,全城动员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守护了城市安全,守卫了百姓安康。

全市6万多名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最前沿,187名优秀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用10天时间建成郑州岐伯山医院,口罩产能迅速提升至每天1200万只;全市各级机关三分之二干部下沉基层,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依托疫情防控一体化管理平台,郑州在全省率先实行“红黄绿三色码”管理,创新实施“五防八管八控”工作法,采用“居家隔离+集中隔离”等方式,织密横到边、纵到底的防护网。

郑州先后出台应对疫情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30条、促消费增活力稳增长新10条等系列举措。今年3月,“三送一强”活动在全市迅速展开,相关部门通过为企业送政策、送要素、送服务,帮助企业坚定战胜困难、走出低谷的信心。

随着复工复产步伐加快,我市3月经济指标一改前两月下降态势,强势反弹。当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3和1.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高于全国、全省。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朝着加快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宏伟目标,古都郑州将向世界讲述更加精彩的“郑州故事”,谱写出融入世界大舞台的璀璨乐章。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