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防汛救灾中 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我市4项志愿服务 当选全国先进典型
郑欧班列满7岁 续写“丝路”新传奇
郑州等九市获贷款 1750亿改造老旧小区
守土有责履职尽责 确保全市安全度汛
市区27所民办初中 电脑派位录取10300人
今年重点高校在豫录取人数有望创新高
刻记光荣 见证变迁
落实落细各项措施 提升应急防御能力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棉纺路——
刻记光荣 见证变迁

人民日报记者 马跃峰

编者按

昨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以《郑州棉纺路—— 刻记光荣 见证变迁》为题,将目光聚焦老西郊人倾注深厚感情的一条“老路”——棉纺路,它不过3公里,却像长长的时光隧道,标注着郑州人近70年的辉煌与梦想。未来可期,郑州正筹划全面改造郑棉三厂家属区,建设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让昔日的棉纺城更加鲜活……本报今日予以转发,以飨读者。

一条棉纺路,从东到西,不过3公里,却像长长的时光隧道,在每一个时间站点,标注郑州人近70年的辉煌与梦想。

起点站,有一个帅气的小伙儿。他背着脸盆,手提木箱,风尘仆仆从上海赶来,支援建设。此时,新中国成立不久,“一五”计划正在实施。在他眼前,一个个棉纺厂拔地而起,10万纺织工人穿梭忙碌。

中途站,有一群勤劳的郑棉职工。面临厂子效益下滑,他们挥泪“下岗”,相互告别,从此改变了人生方向。不少人做起生意、办起新厂,闯出一片新天地。

新站点,有一个宏大的保护计划。国家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一批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郑州筹划全面改造郑棉三厂家属区,建设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让昔日的棉纺城更加鲜活……

辉 煌

5个厂一年生产的棉布,可供1亿人口每人做一套衣服

“正赶上下雪,郑州的天冷,心也凉了。”1954年,19岁的上海青年袁鸿岗走出郑州火车站,深一脚浅一脚赶到驻地——几个搭在荒地的席棚,真想掉头回去。

创业激情留住了他。“一五”期间,国家规划在北京、郑州、西安、石家庄、邯郸、咸阳建设“六大纺织基地”。从1953年到1958年,来自四面八方的工人昼夜奋战,以一年一个厂的速度,一口气建起了5个大中型棉纺织厂。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 (下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