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墨子的锦囊
寿星院寒碧轩(书法) 高克勤
风过稻花香
秋风吹过荥阳
高原上的孩子们(油画) 钟国友
《京味浮沉与北京文学的发展》
相遇震旦鸦雀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墨子的锦囊

♣ 王 剑

战国初期,一个炎热的午后。在通向楚国的官道上,一位面色黧黑的中年人在急速奔走。他扎着青布头巾,身着短褐之衣,背后的行囊落满尘土,脚上的草鞋渗着血迹。他看上去疲惫极了,但并没有停下匆匆的脚步。他腰中的短剑与坚毅的眼神,使我们明白:这是一个侠客,一个肩负伟大使命的侠客!

这个中年人,就是墨子,河南鲁山人。那天,他听到一个坏消息,楚国要攻打宋国,请了鲁班制造攻城的云梯。他立即出发了,日夜不停地走,走了整整十天,终于到了楚国。

他先找到工匠鲁班。鲁班问他,步行这么远,究竟有什么急事?墨子说:“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请你帮忙去杀了他。酬劳是二百两黄金。”

鲁班一听不高兴了,沉下脸说:“我讲仁义,决不杀人!”墨子立即站起身来,深深作了一个揖,说:“你帮楚国造云梯攻打宋国,这算是你的仁义吗?你可知道,多少人会为此丢掉性命?”

墨子又去见楚王。当着楚王的面,墨子与鲁班进行了一场模拟攻防演练。结果,每一次都是鲁班输了。

楚王无可奈何地说道:“哎!算了算了,寡人不打宋国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止楚攻宋”的故事。墨子千里迢迢地赶到楚国,只为一个目的:阻止战争,捍卫和平。最终,墨子以一己之力,敌一国,救一国,毫发无伤,全身而退。

你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墨子凭借什么完成了别人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

莫急,墨子正在为我们打开锦囊,亮出他的绝招儿。

墨子亮出的第一个绝招是“兼爱”。在墨子看来,“兼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密钥,最终定能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强不执弱,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大同理想。而今,楚国攻打宋国,无疑破坏了“兼爱”,墨子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进行挞伐,言语之中自然有一种震慑的力量。

墨子亮出的第二个绝招是“行义”。义,利也,就是多做对国家对百姓有利的事情。有力量的人,去帮助别人;有资财的人,去资助别人;有知识有技术的人,去教化别人。这都是“行义”。楚宋战争本来与墨子没有任何关系,但他还是觉得应该出面管一管。他对天下道义的担当,坚决而果敢,乃至可以赴汤蹈火,与城俱陨。在墨子看来,为义而来、为义而死,理所当然。

墨子亮出的第三个绝招是“科技”。墨家行义,绝不逞匹夫之勇,而是讲科学、讲技术。墨家弟子都是工匠出身,平时从事生产劳动,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一旦发生了战争,立马转型为军工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的任侠精神。墨家子弟中,由最能干、最忠诚的数百勇士,组成了一支敢死队和特别行动队。这些人一听到墨子的指令,都能“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因此,墨子有足够的底气与大国对峙,从而让楚王在道义和技术上都无所依靠,最终自动放弃侵略行为。

墨子亮出的第四个绝招是“信仰”。墨子希望通过“尚贤”,建立一个“寒热节、四时调、五谷孰、六畜遂,疾灾、戾疫、凶饥不至”的理想社会,并甘愿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看到墨子这么辛劳,他的朋友叹息一声,说:“普天下的人只有你还在忙碌,何苦呢?适可而止吧!”墨子悲壮地说:“这种事,我不做,谁来做呢?好比一个家庭有十个儿子,其中九个都不肯劳动,剩下的那一个就只能更加努力耕作了,否则这个家庭怎么撑得下去?”

正是凭借这四记绝招儿,墨子和他的团队在国际舞台上频频出手,挽狂澜于既倒,救万民于水火。然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不图名利,不求回报。

“止楚攻宋”最令人感慨的一幕是,墨子十分疲惫地踏上了归途,仍然是步行。途经宋国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他想进城避一避,没想到宋国守城的士兵说什么也不让他进。

墨子只好在历史的风雨中,继续独行。他的背影,像一道闪电,给后世留下了经久的回响。王安石夸赞墨子“兴利除弊,以天下为己任”;孙中山称墨子为中国“平等博爱”的宗师;梁启超把墨子比作中国的培根;毛泽东直言墨子是“比孔子还高明的圣人”。

晚年,墨子又回到了他的故乡尧山镇。他太累了,躺到山石上就睡着了,行囊里的东西撒了一地:“尚贤者,政之本也”“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这些滚落的箴言,像淙淙的流水,回荡着睿智的声音。像黑色的珍宝,散发着熠熠的光辉。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