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无处不在的诗意
京口送别王四谊(书法) 王永彦
霜降吃柿子
《自然的故事》:给孩子的自然生态启蒙
湖光轻舟(国画) 袁士珍
秋日的呢喃
棉花不是花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处不在的诗意

♣ 沈其融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唐宋时期是诗词的高度繁荣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诗词大家,他们的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唐宋之后,虽说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但是诗词却是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文人骚客们以诗会友,酒助诗兴。有时为得一佳句,他们常常反复推敲、仔细研磨,于是便有了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是到了现代,诗词却不复当年之盛景,笔者认为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首先古代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说,当时的读书人地位只高不低,一个穷酸的秀才,都比商贩的地位高得多,而写诗也成为一个读书人展现自己才学的方式之一。但到了现代,各行各业间的高低贵贱之分已经没有古代那样泾渭分明了,更是有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说。其次,现代人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城市中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人们忽略精神世界的建设,人们的内心愈加浮躁,很少会有人愿意花时间去静静欣赏一首诗歌中所蕴含的魅力,人们的目光也从文学领域分散于各式各样的艺术活动之中:摄影、绘画、音乐、电影、游戏等。最后,现代诗歌良莠不齐,很多人创作的动机都是有功利性的,相较于这些人,那些纯粹出于对诗歌的热爱又有着深厚文学功底的诗人们就难能可贵了,而扬州大学的张小平教授便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张小平是“七剑诗人”之柔剑,她在西方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出色的学术背景以及广阔的文学视野让她具备了其他作家所缺乏的优势。

《子非花:柔剑的诗》是张小平所出的一部诗集,里面收录了她近年创作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作。《子非花》一书中,大部分都是现代诗,现代诗不同于古代诗,古代诗重炼字炼句,讲究格律,因此有时候诗人为了确保结构上的对称、统一,往往不能完全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而现代诗就相对自由一些,现代诗以意象和旋律构成,虽说少了一种格律之美,但是却释放了诗人的情感,能够将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完全地表达出来。因此,在阅读《子非花》这部诗集的时候,时常会发现有的诗歌要比一些好的古代诗词更加具有美感。袁可嘉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作用在于推广加深人生经验,获得大量的意识活动,而不在舍此以外任何虚幻或具体的目的。张小平深谙此道,她的诗扎根于生活,不拘一格地抒写真情;诗集体裁多样,有的体现诗人对生命的感悟;有的展现诗人的豪情壮志;有的富有哲理,充满辩证的哲学观;也有的凄凉婉转,充满了一种悲伤的情感;同时,诗集中还有很多关于亲情的,充满了诗人对父母的眷念与不舍,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诗歌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诗人的精神与情感,一首好诗不仅可以令人的身心感到愉悦,还可以将读者拉入诗人的世界,经历诗人所经历,感受诗人所感受。通读《子非花》这部诗集,除了惊叹于诗人丰富的人生阅历,更让人感到惊叹的是,张小平能够用心灵去感悟和观察世间万物,将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让生活充满了诗意。

悖论是人生的形式,是审美活动的基本内容,美学领域充满了无穷的悖论,但也正是因为有难以解决的矛盾,人类才感觉此生的神秘与充实。正如诗集的名字《子非花》一样,张小平的许多诗都强调了一个“非”字,充满了悖论,折射出了美学的光环。“于有限的空间/催生出无垠的美的可能”(《风中,有裂帛的疼痛》);“只有山里走过的这个人/她是新的,她也是旧的/她们开在旧时光里/也开在新人的眼底”(《眼角挂着的风铃》)。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张小平可谓将这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她的眼中,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诗意,小到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石子,大到剑桥秀丽的康河,都能成为张小平抒发诗情的对象。情因诗而高贵,诗因情而流转。心情烦躁之际,捧上一本《子非花:柔剑的诗》静静品读,便不觉来到了山间的净土,远离了尘世的喧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情油然而生。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