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3  4  
PDF 版
过年情思
王司李一村多名
冬夜雪花及其他
现代
郑地
三李冷、温泉的传说
焦沟轶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中原网  日期: 2007-01-18  来源: 郑州日报  
  迅速死去的袁世凯是幸运的,他不必看到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爱将互相厮杀,他不必看到曾经许诺“帮助中国强大”的日本屠杀了整座南京,他更不必在四万万国人的诅咒声中度过晚年……

  只有那把为他量身定做的龙椅,不尴不尬地立在太和殿里,一晃就是30多年。椅背上袁世凯精心设计的缎面国徽破败撕裂,露出了一团稻草。而那把袁世凯不愿坐上去的真正的龙椅,究竟在那里呢?

  1959年,故宫工作人员在整理家具库房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把残破的龙椅。朱家氵晋先生对照一张1900年的太和殿旧照片,发现它很可能就是失踪了近半个世纪的太和殿龙椅。

  洗去污垢后,一座髹金雕龙的大椅呈现在眼前。它有一个圈椅式的椅背,四根圆柱上承三龙作弧形。正面高阔而两扶手渐低,正面两柱各蟠一龙。椅的背板平雕阳纹云龙,座面与底座相连,底座是一台宽约五尺,深约两尺多的须弥座。从髹漆的方法和雕龙的造型,朱家 先生判断,它很可能是明嘉靖年间遗物。

  1963年,故宫决定重修龙椅。文物修复厂的师傅历时一年,才告完工。

  今天,立在太和殿中央,接受无数目光朝拜的,就是这座嘉靖以来,明清两代皇帝坐过的龙椅。

  三

  1420年12月8日,北京紫禁城竣工。

  1420年的冬至,北中国的阳光是否与今日一样?那些第一批见到紫禁城的人们,他们的感受,与今日的我们,有怎样的不同?

  那一天的庆典,有几个与这座宫殿休戚相关的人,应该别有滋味在心头。

  蒯祥,木工出身,能主大营缮。

  陆祥,以石作见长。

  蔡信,主持工艺。

  杨青,瓦工。

  这些技艺卓绝的大匠,将自己的指纹深深印刻在紫禁城的宫墙殿堂。他们幸运地被史书记下了名字,并被开心的朱棣赐予官职,由此才可能出现在1420年冬至次日的大典上,在弥漫的阳光中,见证自己的作品轰然面世。

  今天的太和殿高近27米,面宽近64米,进深37米,建筑面积2376平方米,为世界现存最大木制结构建筑。

  当我们为太和殿的宏伟嗟叹之余,不妨展开一点想象力:将大殿的高度再升起8米,将面宽再拉开30米,将进深再延展20米,那将是怎样的一座宫殿?

  这座放大一倍的太和殿,叫奉天殿。1420年的冬至,永乐皇帝朱棣就是坐在这里迎接一年中最丰沛的阳光。

  而支撑奉天殿的,是一种合围可达90米,高可达45米的木材——楠木。

  这种高贵的巨树生长在中国最险峻的山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由于忌惮地势幽险,运输艰难,直到元朝灭亡,历代宫殿建筑,一直没有大量采用楠木。所以它千百年寸寸生息,得以成材。

  然而这一次,千年楠木,遇到的是永乐皇帝。一个刚刚从侄子手中夺下江山的轼君者,一个在对前朝旧臣斩尽杀绝中心理失衡的新皇帝。

  在南京宫殿里,朱棣不会感到舒服。他的侄儿建文皇帝就是在这里,在一场大火后神秘失踪,这座宫殿让他时时感受到森森阴气。在梦境里,他常常回到那个叫北平的地方,朱棣21岁被分封到那里作了燕王,从那里带出的子弟兵一路以弱胜强,帮助自己登上皇帝宝座。

  现在,他要建一座真正属于自己的,空前绝后的皇宫。

  那座皇宫叫做紫禁城。

  于是,当1406年的夏天来临之际,楠木该出山了。千万年始成的栋梁,终遭浩劫。

  工部尚书宋礼亲自赶赴四川监工。在马湖府山,他们收获颇丰,“围以寻尺,干逾寻丈者”不计其数。然而,这些超级大材要运出山外需要砍树开道,“庸万夫力乃可”。

  神木运到北京后存放于崇文门外的神木场。其位置大约在北京广渠门外双井附近。

  大规模的采伐持续10年,1417年宫殿终于开工。10年间究竟有多少楠木被伐?无据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永乐皇帝几乎没有给后来者留下多少机会。三大殿几度重修,越修越小就是明证。

  还可以确定的是,深山伐木,吏民“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产木之地,人民无几,即尽其州县之老壮男妇,不过一二百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