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一个政府雇员的两年非公务员生活
一位乡村医生的情怀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一位乡村医生的情怀

中原网  日期: 2007-01-18  来源: 郑州日报  
  诊断病情
  为病人做康复治疗
  出诊路上
本报记者 李晓光 通讯员 张朝晖 文 本报记者 李 焱 图

  核心提示

  今年54岁的登封市大金店镇梅村卫生所所长郭光俊,在村卫生所从医38年,治疗偏瘫病人1900余例。被卫生部誉为是“人民的好医生”。2007年1月8日,作为我省一名乡村医生代表,郭光俊赴京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会议,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亲切接见。

  幼时经历激发郭光俊矢志学医

  

  郭光俊上高中的时候,听说他的堂姐得病,疼痛难忍。伯父伯母心急火燎叫来了村里的医生,“医生给我堂姐打了一针就没事儿了,这事儿对我启发很大。”回忆少年时代初学医学时的情形,郭光俊记忆犹新,“后来村里发生过瘟疫,有乡亲家的小孩子医治无效死了,大路边和坡上都有被扔掉的孩子尸体。”郭光俊说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乡亲们失去孩子时那声嘶力竭的哭喊,于是发誓要成为一名医生,为乡亲们治病。1968年高中毕业后,郭光俊毅然走上了学医的艰难之路。1965年,曾三次托人介绍而未能进卫校学习。他多次跑到卫校的教室窗前,看到学生们在听老师讲课,两眼满含泪水,久久不愿离去。这年秋天,郭光俊用家里卖鸡蛋的钱买了《药性歌四百味白话解》、《汤头歌》、《频湖脉诀》等医学书籍,刻苦自学。

  

  白天干活挣学费,晚上听课

  

  郭光俊16岁就进入本村卫生所,跟随本地的著名中医郝世斋老师学习中医。为了能到大医院进一步深造,1971年,郭光俊跟随本村的“副业队”到了洛阳。百方求人联系,才总算进了医院大门,自费在洛阳跟一个老中医学习。之后,他先后到北京、沈阳等地学习中西医和脑血管病专科共计12年,“我上学完全是靠自费的,家里没钱供给,我就白天拉架子车拉货挣钱,晚上跑到学校听课。”据郭光俊的弟弟郭光银介绍说,哥哥郭光俊在外面学医那么多年,特别是在洛阳那5年,“哥哥中午几乎就没吃过饭,顶多是就大葱吃干馍。”学习结束后,郭光俊回到了家乡梅村。“当时有两三家医院都聘请我到他们医院去工作,并主动提出了很优厚的待遇。”郭光俊一一谢绝,他的志向在家乡。他要创建能真正为山区人民服务的村卫生所。

  

  每年有5500余人受益

  

  回到家乡后,在村支部的领导下,郭光俊开始创建梅村卫生所,他亲自挑水担石,拉砖运土,和工匠们一起吃干粮、住工地。后因经费不足,除了在银行贷款5000元外,又把自己家几年来卖猪、卖牛、卖粮积存的7000元钱全部捐出来。历经四年艰苦奋斗,终于建成了一座面积达2000平方米、房屋25间,设有中医内科、外科、中医儿科、妇科、化验、心电图、中西药房、观察床10张、医护人员6人的功能齐全的山村卫生所。由于交通、经济较为落后,为了方便山区群众就医,郭光俊和医生们每天24小时值班,本村群众有病住院不收住院费,打针和做心电图收半费,每年受益人数达5500人次。另外每年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上级交给的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任务,抢救了不少危重病人。夜间经常去十多里外的山寨出诊,从来不收出诊费。

  

  每年6次为五保老人义诊

  

  对于退伍军人、军烈属、五保户、残疾人及贫困的病人,梅村卫生所住院不收住院费,打针和做心电图收半费。每年6次为敬老院的五保老人义诊。

  敬老院有位83岁的老人叫关长兴,不幸身患多发性脑梗塞,肢体偏瘫,大小便失禁,在梅村卫生所住院治疗52天,药费共用了4508元。因为当时大金店镇正在全力兴修清凉寺水库,经费匮乏,郭光俊考虑自己应该为政府分担忧愁,就全部免收了医药费。

  大金店镇白村有位84岁的郭生老人,是个特困五保户。勤劳一生,现已风烛残年,老伴患病卧床不起已有11个年头了。老两口仅有的一个傻儿子(患糖尿病)偏又娶了个傻媳妇(聋哑人),傻媳妇又生了个傻丫头(聋哑儿童),在这3个傻1个瘫1个残的家庭里,饮食起居不卫生,一家人经常患病,卫生所就把他家的医药费全包了,光投入郭生老人一家的医药费就达万元以上。这位年迈的老汉逢人就说:“俺这一家若不是郭医生不要钱为俺治病,俺老两口这把老骨头早就沤成灰了,这一家早零散了,共产党领导得真好!”

  

  风雪夜挡不住救人古道热肠

  

  1998年3月,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午夜12点时,五六个人用门板抬着一个病人气喘吁吁地来到梅村卫生所,病人是个23岁的姑娘,其母亲说晚饭后女儿感到下腹部像“肠子断了”一样的剧疼,又恶心又呕吐,在本村打了2次止疼针,越疼越重,因不通车,这才抬来急诊。郭光俊检查时发现,病人意识不清,面色苍白,右下腹有压疼和反跳疼,未婚,已停经近50天,怀疑是宫外孕,应马上去市医院手术。于是急忙给扎上吊针,因雪厚路滑,车无法通行,只好又喊来十几个人轮班抬着门板担架,郭光俊带上听诊器、血压表和抢救药品跟随护送。此时狂风大雪,双手冻得僵疼,3个小时后终于抬到市医院,经化验确诊是宫外孕,大夫说再晚来半个小时这姑娘就没命了。

  2003年隆冬的一个深夜,郭光俊忙了一天刚刚入睡,忽听急剧的敲门声。急忙开门问究竟,患者家属要郭光俊到离梅村10多里的黄岭后村为一位产后出血又高烧昏迷的产妇看病。郭光俊马上配好药箱,跟着来人就走。当晚西北风狂啸,钻心刺骨,刮得连眼都睁不开,郭光俊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行走。过河时,郭光俊一不小心摔倒了,冰碴划破了手和脸,衣服被冰水弄湿了,冻得浑身直打战。到病人家后,他立即对病人进行全力抢救,病人转危为安时,已经是次日黎明。郭光俊回到卫生所后,只觉得头晕眼昏,一下子瘫倒在门诊室里。

  当年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复员军人邱国顺至今还记得,自己晚年患前列腺增生症、冠心病。2006年冬天的一个夜晚3点左右,郭光俊给一位脑出血病人输完液刚睡下,似乎听到有人喊了一声门,急忙起床开大门一看,雪地上躺着四肢打战的邱国顺老人。郭光俊急忙叫护士帮忙把老人抬到急诊室。赶快插上导尿管,排约500ml尿液后,老人慢慢苏醒过来,口中喃喃说道:“你真是救命恩人呀!”郭光俊笑着说:“这是个很小的技术,在咱市医院连一般护士都会做。”老人擦着满脸的汗珠说:“那远水救不了咱这近渴呀!”

  

  创造医疗佳话

  

  梅村有7个生产组、2341口人,为了更好地了解村民的健康状况,搞好慢性病、常见病的防治工作,郭光俊为每一位村民都建立了健康档案,每年2次免费体检,并重点筛查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对人类危害较大的常见多发病;在每逢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时间,从疫苗、接种对象,到卡、册、登记表,总是逐一核查复对,对于不在家的儿童,总是三番五次地上门为他们补种,要求不漏一个免疫对象,数十年来,全村儿童五苗接种率100%,人、卡、证符合率100%,未发现一例传染病人。另外每年两次对妇女病进行普查,根据病因指导用药,或利用单方对慢性妇科病进行防治,围产期建卡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均达100%,多年来,该村的孕产妇死亡、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一直为零。

  

  为台胞减免全部治疗费用

  

  2002年春,大金店镇黄村从台湾返乡的台胞黄庭桂老人,不幸身患大面积脑梗塞,神志不清、肢体偏瘫、心律失常、二便失禁,病情十分危重。郭光俊把医护人员分成3班日夜守护在病房。经过一星期的抢救和一个月的精心治疗,终使老人康复出院,并减免了他的住院费和一切治疗费。当时电视台采访他时,黄庭桂老人满眼含泪深情地说:“共产党救了我第二次生命,还是共产党好,还是家乡人亲呀!”

  

  荣誉满天下,春风育桃李

  

  1986年至今,郭光俊撰写的《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治疗》等论文18篇,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中国乡村医药》等杂志和赠刊上发表8篇。先后在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会议上宣读和书面交流论文10篇。1997年6月,郭光俊去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乡村医生学术经验交流会”,受到了崔月犁部长的亲切接见。2007年1月8日,郭光俊赴首都北京,参加了为期五天的“全国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并在大会上作先进事迹发言。会议期间,又被推荐参加了卫生部召开的“模范优秀乡村医生座谈会”。座谈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对郭光俊的事迹给予了高度赞扬:“你不但圆满完成了农村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而且又给群众都建立了健康档案,希望今后要多为农村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连接:

  

  1997年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数据: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已达6000万。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80%在农村,这些大部分在农村的病残患者需要预防、治疗和康复。临床资料表明,通过早期积极有效地治疗和系统地康复训练后,有相当部分还可以恢复劳动和工作能力。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