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不会忘记,自己一向遭遇父亲的冷遇,太子之位险些被废。能够保全,多少沾了儿子朱瞻基的光。
朱瞻基诞生前夜,朱棣梦见了太祖朱元璋将御玺传给自己,并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孩子出生后,朱棣端详许久,说:“此天日之表,且英气溢面,符吾梦矣!”
朱瞻基27岁继位,年号宣德。
还只有14岁的时候,有一次朱棣将要会见外国使节,心情不错的他出了一句上联:“万方玉帛风云会”,朱瞻基立刻对道:“一统山河日月明”。祖孙俩相视一笑。
他遗传了祖父对骑射武功的热爱。而在艺术天赋方面,又远在祖父之上,甚至直逼历史上那个最伟大的皇帝书画家宋徽宗。
宣德皇帝更像是父亲与祖父的结合体。他在朱棣的好大喜功与朱高炽的刻板内敛之间,寻找到了一种平衡。正如其祖父朱棣预言的那样,朱瞻基是一个“太平天子”。
对于紫禁城,他首先收回了父亲返回南京的计划,但是,也没有利用业已强大的国家财力,重修被毁的三大殿。
那场天火,阴影犹在。
不久,紫禁城里又燃起了一团火。这一次,是朱瞻基下令点燃的。
三
陈列于前朝三大殿和乾清门的十八口鎏金铜缸,两耳饰有兽面铜环。缸体硕大,宫内称为“金海”。鎏金往往斑驳不堪,传说是清末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嗜金如命的士兵以军刀刮破的。
紫荆城有大缸308口,与今天不同,在明清两代,缸里永远储满清水。
这些大缸,是紫禁城最重要的消防水源。然而,1439年,朱瞻基继位第四年,他却下令烧熔了其中一口大缸。
火种其实是在其祖父朱棣发动“靖难”,夺取天下时埋下的。
朱瞻基有一个叔叔朱高煦骁勇善战,一次朱棣孤军深入逼近南京,被建文帝的大军包围。朱高煦率领生力军适时赶到,反败为胜。大难不死的朱棣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
然后,他又补充了一句话。史书记载“勉之,世子多疾”。意即“好好干,你大哥身体不好。”
一句暧昧的激励,埋下大祸。
朱高煦似乎一下子看到了太子的桂冠指日可待,酷肖朱棣的他从未把那个肥胖、书呆子状的大哥放在眼里,父亲一句话,杀机顿生。
靖难功成,朱棣作了永乐皇帝。太子却还是那个“多疾”的大哥朱高炽,朱高煦只是被封为汉王。一次,太子、汉王同谒孝陵,肥胖且患有脚病的太子不慎失足,走在后面的汉王冰冷地说:“前人蹉跌,后人知警。”话音未落,身后却传来更加冰冷的声音:“更有后人知警也。”
惊骇的汉王转过头去,看到的是自己十几岁的侄儿——朱瞻基。
朱高煦后来被分封到山东乐安州,雄心不死,暗自招兵买马。1426年,父亲和大哥相继驾崩,年轻的朱瞻基继位。恍惚间情势几乎与20多年前的“靖难”一模一样,朱高煦起兵了。
或许朱高煦的生猛霸气与当年的朱棣有几分相似,但朱瞻基却绝对不是第二个建文帝。率大军御驾亲征,叔叔被关进紫禁城的一座临时牢笼—— “逍遥城”。
逍遥城大致在今天太和门广场西侧熙和门西南,沿墙搭建而成。
在紫禁城这段墙根之下,戎马一生的朱高煦,看上去就像一头衰老的绿毛龟,每个人都相信,他很快将化为红墙下的一摊绿油油的、泛着泡沫的烂泥。
有一天,朱瞻基可能回忆起童年时光,豪侠一样的叔叔正是所有男孩子心中的偶像。他忽然极想去看看这个沦为囚徒的叔叔。
他来到那座散发着异味的牢笼前,听到里面低沉的喘息声,光线太暗了,他又凑到笼子前,于是,朱瞻基沉默了。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那个匍匐在墙根下的囚徒缓缓爬了起来,他的眼睛混浊不堪地望着侄儿,如此之近,叔侄的脸几乎贴在一起。
谁也没想到,这个行将腐朽的人突然出击。“出其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
自幼酷爱骑射,身手矫健的朱瞻基重重摔在叔叔脚下。
叔叔仰天长笑,朱瞻基的柔情,高高在上的自信,在那一刻通通摔得粉碎。